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提要]经济新常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密切是新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在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路径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5年6月29日世界金融危机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世界经济发生较大变化处于再平衡的恢复之中。对此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经济增长的风险有哪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在何方?这些问题急需我们去探究。一、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态势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和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应对国际环境和竞争的挑战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较快发展顺利实现中国梦。新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经济目标上讲实质上是从以高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是从以速度为中心转向以效益、质量为中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对单个企业来说以效益为中心也就是以资本增殖为中心要求以等量资本投入带来更多的资本回报。对整个社会来讲以效益为中心就是以经济净福利为中心要求以等量的资源投入带来更多的效用、享受、福利和社会进步。现在我们对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结为中心目标的转变这一点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是在中心目标未转变的前提下更多地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兜圈子。如果中心目标不转变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是永远处理不好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中心目标的转变即从以速度为中心转向以效益为中心。是否已经转变的一个直接标志是以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的统计考核指标取代偏向速度的统计考核指标。(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体制架构上讲实质上是从以政府机构为主体转向以企业或民间机构为主体。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两种不同的体制为基础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所谓以政府机构为主体就是国家不仅把资本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在政府手里而且国有的各种产业均采取国有国营的企业形式。在这种体制架构下关系提高经济效益的机制体系不可能形成。在微观(企业)层次上由于没有资本增殖的动力机制和产权约束机制普遍产生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低效率;在宏观层次上各政府机构以各种非经济手段争夺国家所有的资源。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根本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体制架构即由以政府机构为主体转向以企业或民间机构为主体。真正的市场经济决不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而是以企业或民间为主体。所以经济主体的转变和经济形式的转变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所强调的是产权基础后者所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方式。二、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一)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经济开始由高增长转入中高增长。我国经济在进入“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整体呈现下降状态。GDP的增长率由2011年的9.3%回落到2012~2013年的7.7%2014年的7.4%。就我国近年的经济增长的三大渠道即消费、出口、投资分析看2015年的经济增长将由降转稳全年GDP增长率预计高于7%经济增幅基本到位。中国经济处在换挡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反应在经济增速切换的过程中存在经济停滞的风险。(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挑战。当前我国经济依靠消费、出口、投资要素投入为核心的增长动力在削弱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未形成。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口、投资拉动经济的动力在减弱消费为主的推动力不足。我国经济在旧的拉动经济的动力发展方式向新常态的转化过程中其核心问题是发展动力的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动力的换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转换不当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动力转换的风险所在。三、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适应新常态的过程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过程;是体制机制全面完善的过程。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企业转化产业转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重建新的基础发展过程如何有效控制和不断化解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体制机制全面完善是一项重大而系统的工程。目前我国在新常态下要做到稳中求进的工作步伐领会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好稳增长、促改革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力图构建一条适合现阶段国情的转型路径。发展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质量为支撑以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福祉为出发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