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型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唑来膦酸及其临床地位中图分类号:R97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2-0088-02骨质疏松症作为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会使骨变得脆、弱进而提高骨折尤其是椎骨、髋部、腕部、骨盆和上臂的骨折风险。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估计每2个50岁以上妇女中就将有1人在其余生中至少遭遇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由此大大提高损伤率、病残率甚至死亡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全球影响到2亿多人而髋部骨折的后果要较其它位置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更为严重。有统计表明在曾发生过1次髋部骨折人群中85%的人在6个月后仍需帮助才能行走近20%个体在可行走前需更长期护理;他们都还处于发生进一步骨折的高风险中且约1/4的50岁以上患者可能在此后1年内死于骨折相关并发症。骨质疏松症也是影响老年男子健康的高发疾病估计1/5的50岁以上男子会至少经历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髋部骨折足可危及生命不仅可使患者此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且骨折后死亡率比女性还高:在同等年龄条件下髋部骨折男子在骨折后6个月内的死亡率几乎是女性患者的2倍。尽管骨质疏松症后果严重但其可以双膦酸盐类药物等疗法给予治疗由此有效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1药物概况双膦酸盐类药物能通过改变破骨细胞活性及其功能而抑制骨再吸收并提高骨矿物密度其中Novartis公司开发的唑来膦酸(zoledronicacid/AclastaReclast)除可在给药后迅速分布到骨组织之外还因具对法呢基焦磷酸盐合成酶的高度亲和力及对骨矿物的强力亲和性表现出作用强、显效快且作用时间长的重要特性[1]。患者依从性是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成功的关键[2]但目前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的1年持续用药率仅在18%~78%[3]故新近获得欧美药政当局批准的以一年1次不少于15min静脉内推注方式给药的唑来膦酸在确保依从性、由此减少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风险方面具有相当优势。唑来膦酸为5mg/100mL溶液制剂2007年8月首次获得美国FDA批准目前在欧美的获准适应证已扩展到治疗绝经后妇女和处在骨折风险中的男子骨质疏松症包括用于减少近期已发生过一次髋部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和男子的新临床骨折风险。患者在接受唑来膦酸静脉内推注时应适当水化尤其在当其还联用可能影响肾功能或引致脱水的药物时更需如此。接受治疗者也可按需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唑来膦酸用于老年或肝功能受损人群时不需剂量调整但禁用于呈严重肾功能衰退(肌酸酐廓清率2临床研究一项名为“唑来膦酸一年1次治疗的健康预后和发生率降低关键性骨折试验(theHealthOutcomesandReducedIncidencewithZoledronicAcidOnceYearlyPivotalFractureTrialHORIZON)”的重要研究[4]提供了唑来膦酸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疗效数据。该大型研究共包括7765例平均年龄为73岁(65~89岁)、T得分≤-2.5或虽T得分≤-1.5但曾发生椎骨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她们在每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基础上再经随机指定分别在第0、12和24个月时各接受1次唑来膦酸5mg或安慰剂的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3年间由临床和X射线放射学图像评价的新椎骨骨折和髋部骨折次数。结果发现唑来膦酸和安慰剂两组在第1年、第2年和第3年底止的新形态学椎骨骨折发生率分别为1.5%∶3.7%、2.2%∶7.7%和3.3%∶10.9%(相对风险分别是0.40、0.29和0.30P均研究还发现唑来膦酸治疗3年间显著提高了受试者的髋部、腰椎和股骨颈处的骨矿物密度具体数值分别是提高6.0%、6.7%和5.1%。研究结果还显示唑来膦酸治疗可显著降低非椎骨骨折、任何临床骨折、多次椎骨骨折和身高降低的发生率。唑来膦酸的耐受性很好其治疗组患者在研究结束前中止治疗的比例(16%)与安慰剂组相当(15%)。另一项在2127例发生髋部骨折后拒绝继续使用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的50岁以上男子(占全部受试者的24%)和女性患者中进行的名为“再发生骨折试验(RecurrentFractureTrial)”[5]也表明唑来膦酸一年1次给药能够提高骨矿物密度并降低新总骨折发生率和死亡率。这项中值随访期为1.9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安慰剂唑来膦酸治疗能显著减少35%的新临床骨折发生率(8.6%∶13.9%P=0.001)其中新椎骨和新非椎骨骨折风险分别降低46%(1.7%∶3.8%P=0.02)和27%(7.6%∶10.7%P=0.03)。新髋部骨折发生率亦见下降(2.0%∶3.5%)但不具统计学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