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把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课堂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制以其面向大众的高效著称以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为主。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内在精神的构建是情感态度的高度认同如果我们用学科化的教学模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可能并不适合再加上应试的评价体系极有可能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没有完善反而成为青少年最不愿意学习的内容之一。在课堂上解决文化传承的大众化、可量化的效率追求与文化传承的个性化、不可量化的质量提升之间的内在矛盾是当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难点。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归纳为三个类型即积累型课程、常识型课程和体验型课程。积累性课程。就是以自1995年以来提倡的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课程如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数量高中语文增加了中华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经典诵读大赛民间私塾、学堂、书院和家庭中的“论语一百”等都可以说是这一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背诵十万字、熟读百部书、能写千万言”的“经典素读”教学的出现更是这一积累型课程的最典型代表。让青少年熟读中华民族的经典篇目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基本共识之一。积累型课程的实施路径为:教师快慢范读学生采取跟读、对读、接龙读、唱读、镂空读等朗诵、吟诵方式。常识型课程。这一类课程的探索在中小学校也比较普遍遗憾的是没有整体安排以至于很多的校长、教师和家长觉得传统文化常识无法了解不敢亲近。如果能通过全社会的关注推出跟中华传统礼仪、常识有关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图书、音视频课程通过课外阅读完全可以有效解决文化常识建构的问题教师只需要加以引导给予阅读书目、阅读时间和阅读激励的支持即可。体验型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应该解决知行合一、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等困扰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问题应该让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义理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等有切身的感受。比如吟诵古诗文就是体验型课程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吟诵可以将个性化体验与文化的情感认同高度统一起来起到以文化人、滋润人生的目的。而游学比如凭吊古人、实地游历山川等也是体验型课程的应有之义。据此我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建设“7+1”模式。“7”指的是识字教学、常识教学(社会生活常识、历史常识、文化常识)、经典诵读(朗诵和吟诵)、写字和书法、经典阅读、经典解读、古诗文欣赏与创作等7个方面“1”就是修身。现在经典诵读、写字和书法已经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诵读活动开展较多写字和书法课已经进入课堂但其他的教学还需要完善。除此以外还需要配套的学习作为必要的补充比如《弟子规》情景教学、古人为人处事的智慧箴言录以及典故等。当下通过古诗文的学习提高青少年的母语能力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构建相对完善的人格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朴素认识尤其是开展经典诵读的学习动力。但是仅仅有这些共识是不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说是给全世界其他文明提供有益的补充乃至引领;从民族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发挥其“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中华传统文化浓郁的仁爱思想、人本思想、民本追求、人格养成、天下情怀恰恰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确立自我、实现理想的最佳路径有此则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特价值;无此则没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