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几点思考摘要国家形象吕牌的构建和展示是公共处交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21世纪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重机关报构建也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以"和平、和谐、合作“作为21世纪中国的国家形象品牌的核心理念内涵因而是认为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是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基本价值取向。文章还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实现要通过一定的标识的物和协体来实现通过借鉴和吸取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主张用“竞争”积极探索合作共赢的途径是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实现的基础。关键词中另对外关系国家形象品牌战略构造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06)02-0015-19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形象品牌。其中有国家形象品牌塑造比较成功的国家如瑞士等国从而提高了公众对这个国家的认知程度。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认为瑞士是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当然也有一些不太成功的国家形象品牌的例子。21世纪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需要重新塑造其路径包括形象品牌的认知、形成、积聚、提升、维护、宣传和推广此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理由是:一、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事业而进行对外与对内形象展示的需要;二、是中国提升国际形象和国际亲和力主动和有效地回应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需要;三、是成为中国令人信服地向世界各国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谋求人类共同发展的决心与信念的需要;四、也是中国向世界人民展示五千年来所积聚的悠久文明的深厚底蕴让世界正确、客观和全面了解中国的需要。因此提出重新构建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课题是因为其和中国的国家利益高度契合而势必成为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对外宣传的一个重大政策选项也应该是中国谋求更好地融入世界、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发展人类共同利益以此赢得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全世界各国人民充分理解、广泛认同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战略选项。一、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理念与内涵有学者对当代中国形象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形象是“政治中国”80年代是“文化中国”到90年代形成了“经济中国”并将在世纪末和21世纪初构建“知识经济中国”形象。因此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构建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往中国在国际形象上的表达和传播比较被动但“如果你不去表达自己就必然被别人所表达”在信息时代更是如此。本文认为21世纪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应该充分和鲜明地凸显出“和平、和谐、合作”的理念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为什么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要具备这样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内涵:1.从历史层面看中国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并不是一部始终砍砍杀杀、兵荒马乱的战争史、动乱史或“扩张史”。纵观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其中大多是和平发展、社会经济和生产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大多数人民相对而言处于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时期。这从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汉唐、明清等历朝历代的历史中都可以找到明证。中国历史上的和平时期大大多于战乱时期可以说和平发展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这应该是中国历史的确切反映和总体概括。只是到了19世纪由于外敌的入侵和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使得中国逐渐沦为积弱积贫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历史上的与邻为善、和平发展这一条主线在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中应该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和鲜明的展示。2.从现实层面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新世纪中国的前进方向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利于世界发展还是不利于世界发展对世界究竟是威胁还是机遇等问题受到了当前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开始之所以并不清晰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方国不了解中国国情和意识形态的隔阂而产生的疑虑、疑惧和不信任等另一方面是我方不重视外部世界的反映不善于通过战略传播平台系统地推销自己。”’当下国际上一些对中国怀有意识形态偏见、死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人们一再散布“中国威胁论”一部分是敌视中国的境外势力的有意鼓吹此外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对中国缺少了解。从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展示上讲也有我们宣传等方面的缺失因此重新塑造和推出充满“和平、和谐”理念和寓意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无疑将大大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正确地认识中国客观地了解中国友善地对待中国。3.从文化层面上看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应通过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