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进行分配领域改革的基本政策导向。毋庸置疑20多年来中国改革在效率得到普遍重视与提高的同时公平则日益成为被社会广泛关切的重大问题。贫富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化、显性化与阶层化是无法回避的基本现实。因此重新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特别是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切实保证社会公平是一个紧迫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关键词】公平;效率;西方经济学一、市场经济:探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逻辑起点第一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贯彻的竞争法则势必将效率置于优先位置上对任何一个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而言它的生存与发展状况都和效率密切相关。“效率就是生命”这是市场经济对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主体的基本要求。第二市场经济把机会、规则等起点的公平作为微观经济主体获得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所谓商品经济是天然的平等派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的。也就是说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公平更多是形式与规制的公平。第三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实现结果公平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自由竞争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效率看不见的手就无法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尽管自由竞争可以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由于无法否定的人类差别即使在同样的规则下自由竞争人们获得平均的结果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完全的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必然导致社会分化和贫富悬殊。必须借助市场之外的力量的干预才能在结果上实现相对公平。二、市场扭曲:公平与效率关系病态的基本根源(一)经济发展客观条件的差异尤其是自然资源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是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与收入悬殊的重要原因。在中国沿海与内地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沿海地区势必获得普遍竞争优势。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是任何国家尤其是大国在任何时期都无法避免的。因此因为自然条件所造成的结果不公可被视为大众不能不接受的不公。(二)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导致的结果不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的是一条先沿海后内地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沿海地带作为经济增长点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沿海尤其是经济特区比内地发展有更多的政策优惠内地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牺牲。由此造成的结果不公可视为可以理解和暂时接受的不公。(三)体制转型过程造成的不公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一个必须支付改革成本的相当长的过程。在以渐进为特征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在特定时期维持双轨制如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等。这种双轨制一方面可以减少激进改革带来的震荡但同时也为各种寻租现象提供条件。三、各司其责:建立效率与公平统一的新体制(一)思想观念更新现在看来笼统地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确不能解决中国目前比较严重的社会不公的问题。当社会强势阶层以效率优先的名义不公平地占有经济发展的成果时所谓兼顾公平就成为了无意义的后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表面上无可争议的成为通论的政策导向实际上是需要深刻反思的因为在这种提法背后实际上是效率第一效率就是一切公平必须为效率让道。在这种政策思路下很难体现社会主义发展经济之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二)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维护和保证社会公平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另一方面经济体制也在从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体制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就对转型时期的政府如何履行其职能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发展经济不应该作为直接的经济活动的主体参与其中而应该定位于经济活动的服务者。而这种服务的优劣和效率的高低应集中表现在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大小。(三)完善市场机制使现代企业成为实现经济效率的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基本细胞企业经济活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全社会可供分配的社会财富的多寡因此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这个基本逻辑出发在企业微观经济活动领域内当然应该遵循效率优先的活动法则只要企业的经济活动没有逾越法规企业完全有权限根据企业实际决定本企业内部的分配。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要考虑是否公平其结果往往是公平没有实现效率也受到损害。就目前中国而言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比较合格的以效率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主体而还有不少国有企业因体制的原因还在履行维护社会公平的政府职能这些企业也不可能成为有效率的市场主体。因此要使国有企业成为合格的企业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要需要理顺政企关系主要由政府来覆行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只有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才能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统一的体制。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