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6期【内容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数量明显增多。只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建立完善的心理弱势群体教育制度;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团队才能解决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问题。【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经济困难、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错误、人际交往能力差和就业压力大等原因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甚至有了心理疾病我们把这部分人群统称为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目前我国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已经达320余万人约占大学生总数的1/4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约16%~25.4%。如何让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现状(一)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由于经济贫困、学习能力差、生理缺陷或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被其他同学嘲笑、孤立他们本身也变得异常敏感缺乏自信甚至产生悲观、绝望等情绪更有甚者对周围同学产生敌意。他们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有焦虑、抑郁、强迫、自闭、神经衰弱、偏执等多个方面这些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成才成人。(二)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大多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由于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挫折和困难主要表现就是规避风险依赖他人缺乏责任感;他们可能稍遇挫折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意志消沉以消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困难;当他们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挫折时就会悲观绝望、怨天尤人甚至自残;有的大学生又有些不同他们能忍受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严重挫折却不能忍受自尊心受到点滴损伤一旦有人或事突破了他们的底线就容易出现很极端的行为。二、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缺失。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自身普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不能准确地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更不能恰当有效地去解决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他们被来源于自身的问题困扰着、折磨着时时刻刻都想去摆脱这些烦恼但是他们在学习中、生活中鲜少接触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具备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还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一般作为选修课没有引起大学生的重视而且课堂形式过于陈旧基本属于纯理论的灌输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进行自我教育。(二)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完善。高校领导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容易出成绩的学生成才建设上面对于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方面重视不够、了解不够、分工不明、责任不明、制度不完善。有的高校可能只在辅导员工作职责里简单提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并没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及处理机制也没有评价考核的标准。领导的不重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更不要谈保质保量的完成。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甚至重大心理疾病状态而在现行不够完善的制度层面上想要使他们的健康利益得到保障十分困难。(三)辅导员队伍专业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大多数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处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时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片面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学校对辅导员队伍投入不够辅导员很少有机会参加心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只能靠自学与时俱进但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乏味辅导员工作又很繁重有些还授课或从事行政外加他们的待遇一般不高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辅导员对心理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稍微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辅导员因为工作劳累、待遇不高、职称评定等原因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转向其他岗位发展这样一来辅导员队伍一直处于动态变动中整体素质得不到提升。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高校应该把《社会认知》《大学生心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之中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促使他们对自身的心理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自身心理调适活动的积极性。心理调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教师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制度。建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