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介词“根据”、“依据”的语法化【摘要】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语法化的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历史语法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将试图从历史角度通过分析单音词“根”、“依”、“据”的本义及其虚化的表现来探讨双音介词“根据、依据”的语法化过程。【关键词】介词;根据;依据;语法化在汉语里从语素到词再从词到短语各级以字为单位进行划分划分的界限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分析者根据新的界限对它们进行重新分析得到新的组合单位。语法化过程指的就是一个具有实义的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逐渐淡化或模糊而变得抽象了变成一个只具有语法标记作用的词即由实词变成了虚词。1.“根”、“依”、“据”的本义和引申义1.1“根”《说文解字》解释:“根木株也从木艮声。”说的是根即草木之根这是“根”的本义。如:(1)蔓根为根直根为柢。――《说文通训定声》(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3)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宋・沈括《梦溪笔谈》由“草木之根”这一属性“根”又引申为事物的本源。如:(1)根始也。――《广雅・释诂一》(2)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淮南子・原道》1.2“依”《说文解字》解释:“依倚也。”本义为靠着。如:(1)靡赡匪父靡依匪母。《诗经・小雅・小弁》(2)依柱而笑。――《史记・刺客列传》后引申为依据、依照。如:(1)依类托寓谕以封峦。――《汉书・司马相如传》(2)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1.3“据”《说文解字》解释:“据持杖也。”清代段玉裁注:“谓依杖而持之也。”即用手靠着这是“据”的本义。如:(1)冯几据杖。――《战国策・燕策》(2)据轼低头。――《庄子・盗跖》后引申为依靠、凭借。如:(1)诚据其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2)北据汉沔。――《三国志・诸葛亮传》2.“根据”、“依据”的语法化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根据”、“依据”的语法化过程我们先以单字即“根”、“依”、“据”为单位看看它们虚化的表现。2.1“根”、“依”、“据”虚化的表现2.1.1“根”的本义为草木之根为名词引申义为事物的本源也是名词。其虚化的表现是从宾语的位置走到了状语的位置上。如:(1)蔓根为根直根为柢。――《说文通训定声》(宾语)(2)其己为民间侵耕地土更不根究。――宋・欧阳修《论牧马草地子》(状语)2.1.2“依”的虚化表现是走到句法结构“S+V1+N1+V2+N2”中“V1”的位置上。如:(1)依类托寓谕以封峦。――《汉书・司马相如传》(2)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汉书・王吉传》(3)依口给俸。――《北史・魏孝文帝纪》(4)左右依常时为张公转侧。――《世说新语・九酝酒》2.1.3“据”虚化的表现也是出现在V1的位置上。如:(1)赵禹时据法守正杜周从谀。――《史记・酷吏列传》(2)据实答问辞不倾移。――《三国志・吴书・是仪传》2.2“根、依”与“据”的组合及其语法化2.2.1“根据”“根”与“据”同时组合出现最早见于汉代:(1)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汉书・霍光传》此时“根据”指盘踞是动词。元以后“根”与“据”组合的情况常常出现但多为名词指作为根据的事物:(1)谈笑倾倒援引根据不见涯矣。――元・虞集《牟伯成墓碑》(2)何如百年身反尔无根据。――元・白《续演雅十诗》(3)皮袭美根据深厚若在韩门当肩随习之。――清・平步青《霞外屑》“根据”在现代汉语中可同时作为名词、动词和介词。作为名词时表示作为根据的事物如“说话要有根据。”作为动词时表示以某种事物为依据如“财政支出必须根据节约的原则。”“根据”主要作为介词使用表示依据指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如:(1)他的作品写成后他总要先拿给她看常常根据她底意见修改。――巴金《灭亡》(2)根据石得富说的情况山炮连长和指导员断定那东坡上集中了一六五旅的全部辎重弹药和直属单位。――柳青《铜墙铁壁》(3)但是我们却不能根据这种情况就判定汉字有了阶级性。――林曦《关于中国文字有没有阶级性和改革》2.2.2“依据”古代汉语中“依据”组合使用很早就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