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调查摘要本文针对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子女流动于城乡之间这一宏观背号以北京市某农民工子弟小学为例对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现状进行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在校流动儿童在农村身份认知农村环境认知农村发展认知等方面已彤成初步认知并在不断完善。文章还对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的渠道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流动儿童农村身份认知农村环境认知农村发展认知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农民工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流动儿童数量也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在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涉及流动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政府、媒体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与农村相比这些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上升但是与城市相比较又存在着一定的落差。但在这种特殊的年龄阶段在校流动儿童一方面面临着对城市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对农村环境的适应。对他们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适应出现问题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危机。关注在校流动儿童的农村认知状况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近而更好地引导和帮助流动儿童使在校流动儿童个体能够健康发展。日前针对在校流动儿童对农村认知的微观社会学研究相对比较少。学术界关注比较多的是从宏观上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合状况、困境及对策。例如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从而陷入社会认同的困境。在小学阶段由于本地生源较少公立学校还有接收流动儿童的意愿。到中学阶段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的意愿相对较低所以流动儿童到中学阶段就要面临:是要交更多的钱继续留在城市读书还是回农村念书。。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其面临的困境观点普遍相同有限的争议往往只是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而很少从微观层面去关注在校流动儿童内心的真实感受尤其是关于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及其农村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子弟小学为例进行调查:以期全方位了解在校流动儿童对农村认知的状况包括:农村身份认知、农村环境认知、农村发展认知等;并就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渠道及其制约因素方面进行探对。考虑到在校流动儿童的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我们将调查对象界定为二到六年级的在校流动儿童发放问卷208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为82.69%。除此之外还对8位在校流动儿童、4位在皎流动儿童家长、3位班主任、2位学校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获得了大量定性资料。一、在校流动儿童的农村认知状况1.农村身份认知:大部分流动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且身份认知具有两面性农村身份认知指的是在校流动儿童对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下自身农村居民身份的定义与认识。在调查的在校流动儿童中。535%的流动儿童明确表示他们仍然认为农村老家是自己的家乡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与以往研究存在差异的是这些在校流动儿童在农村身份认知过程中不认为自己的农村身份决定于他们的农村户口而是因为“自己的根源在农村即便是户口迁到城市自己也仍然是农村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在校流动儿童认识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的同时他们也渴望别人“能够以一种与城市人平等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反感于别人说自己是农村人。此外当问及“平时是否会想念农村?”77.9%的流动儿童回答“是”他们时不时想念自己的家乡。但是在表达“自己喜欢农村生活还是城市生活”的时候除了个别儿童认为“农村自然环境比较好适宜人生活”或“觉得在北京玩腻了想同农村生活”外有65.2%的在校流动儿童选择喜欢在城市生活并已经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城市生活用他们的话说“能够在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中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一方面较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另一方面又徘徊于是否接受自己农村身份的取舍之间。2.农村环境认知:主要停留在自然和经济层面对社会环境状况了解相对比较少农村环境认知是指在校流动儿童对不同发展时期农村乡土环境的认知是其农村认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认知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自然环境状况认知、经济环境状况认知和社会环境状况认知。在校流动儿童都或多或少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们对农村的了解主要来自进入城市之前或假期回农村生活的经历。而且他们对农村环境的认知也主要集中在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对农村宏观社会环境状况的r解相对较少。在校流动儿童普遍认为农村的自然环境状况要比城市好“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更适宜人居住而且“农村有牛、青蛙等动物与死气沉沉的城市相比更有生命力”;在经济环境状况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