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受众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探析摘要: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分析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基础之上从受众视角解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高职院校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路径。关键词:受众;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在政府层面上对职业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出了比较细化的要求这充分显示该项工作已经成为了各职业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而从受众视角来探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则更有针对性。一、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1、对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不仅仅是95后大学生包括大部分高校非文科生都会把它与中国古典诗词、儒家思想、风俗民俗等内容划上等号而某些教育管理工作者会将其与通识教育相提并论。刻板地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读读古文、背背《弟子规》、《了凡四训》等古代先贤推荐的优秀书籍甚至穿着汉服拍张照片就是在传承文化。2、思想上认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对当前中国社会的意义”做过调查:59%的人认为很重要40%的人认为有一些作用1%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没有人认为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从这个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年轻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应有作用给予了肯定在主观思想上是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也有兴趣接受这方面的熏陶和教育。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明确要求目前在校高职生基本都是1995年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对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运用熟悉程度较高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快有这一代人独特的思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而对传统的课堂知识灌输、说教式的手段与方法表达出不满或者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对适合其心理特点的网络游戏、电影、舞台剧、体验式课堂等形式则显得相对乐于接受。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的宣传片《筷子》、电影《大圣归来》、《智取威虎山》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俗口碑也广受年轻人好评。二、受众视角下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1、自我主体意识更强烈受众这一概念是属于传播学领域的它概括来讲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早期传播学从宣传的角度出发把受众看作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人群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者认为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受众是一群有思维能力的人是文化意义上的人这个人群不可避免地带有特殊时代的影响和特点[1]。95后大学生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高度发展时期自小经历着中国信息化社会的逐步壮大他们亲身经历了网络媒体的迅猛变化因此更能主动参与、互动有着比较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2、娱乐化体验式消费更突出在新经济、新媒体环境背景下95后大学生对于充满浓厚政治意味的信息对于传统说教式的道理、对于表现形式单一的文化教育是本能抗拒的。他们需要多种多样的风格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年轻人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心理渴望得到宣泄这些都会加剧他们娱乐化、体验式消费的心理。[2]希望传统文化能以更符合当下传媒环境的方式在年轻人群中传播并得到有效的接受和传承。3、选择性目标性更明显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涵盖内容博大精深加之在网络时代可供95后大学生选择的信息很多。但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高职学生更是会从务实的角度来选择与今后职业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会从兴趣和主体地位角度出发理性选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三、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改革路径探索1、厘清适合高职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基本都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以大学语文、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没有充分挖掘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更没有从“精神――制度――器物”三个层面筛选出有一定深度又不乏趣味性的内容在高职院校予以传播及推广。其实从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中华诗文、戏剧等纯精神层面上来界定的传统文化是比较狭义的定位。从外延来看汉语汉字、民间工艺、武术、饮食厨艺、对联、书法、陶瓷、衣冠服饰、建筑等器物层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制度层面则属于管理研究领域不适合在高职院校作大面积的推广。2、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