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5329449A(43)申请公布日2022.11.11(21)申请号202211257326.3(22)申请日2022.10.14(71)申请人湖北工业大学地址430068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72)发明人冯东伟(74)专利代理机构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2专利代理师杨宏伟(51)Int.Cl.G06F30/13(2020.01)G06F30/23(2020.01)G06F119/14(2020.01)权利要求书4页说明书11页附图4页(54)发明名称反向自平衡试桩法上、下段桩最佳预留间距的计算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向自平衡试桩法上、下段桩最佳预留间距的计算方法,建立通用的计算分析模型,可针对桩周土,桩端土,桩体及基岩,充分考虑其基本的承载特性和受力方式等因素,将复杂的三维计算模型转化成平面应变问题,建立了桩‑土基础简化分析模型,并推导了桩顶变形及桩身内力的计算公式,本发明基于弹性理论方法,建立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桩‑土相互作用计算分析模型,进一步推导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在上段桩受压时的极限位移。在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实践中,可提高设计精度,较为准确的测试到基桩的极限承载力。CN115329449ACN115329449A权利要求书1/4页1.一种反向自平衡试桩法上、下段桩最佳预留间距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桩‑土尺寸确定上段桩桩底极限位移∂1计算公式如下:公式(7)上式中,S1为上段桩桩顶的桩土相对位移,Ap为桩身横截面面积,Ep为桩弹性模量,Z1为上段桩总长度,ca为桩侧表面与土之间的粘聚力,K桩侧土的侧压力系数,为桩侧土的竖直有效应力,为桩侧表面与土之间的摩擦角,z为桩体任意点与上段桩顶的距离,Gz表示距离上段桩桩顶距离为z时的上部重量;步骤2、根据桩体受力特征,在下段桩桩底施加Ff,将Ff作为边界条件,确定下段桩桩顶极限位移∂2计算公式如下:公式(8)公式(8)边界条件为:当z=Z2时,轴力上式中,S2为下段桩桩底的桩土相对位移,Z2为下段桩总长度,z为与下段桩桩顶的距离,Gz表示距离下段桩桩底距离为z的上部分重量;步骤3、根据桩土相互作用机理计算或者仿真分析分别得到上段桩桩顶极限位移S1和下段桩桩底极限位移S2,分别代入公式(7)和公式(8)中,得到上段桩桩底极限位移∂1和下段桩桩顶极限位移∂2;步骤4、计算上、下两段桩的合位移为∂max=∂1+∂2;合位移∂max加上荷载箱高度Si即得到上、下段桩最佳预留间距S。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反向自平衡试桩法上下段桩最佳预留间距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上段桩桩底极限位移∂1计算公式确定方式如下:步骤1.1、根据公式(1)计算上段桩桩底极限位移∂1公式(1)上式中NZ为桩身轴力;步骤1.2、根据公式(2)计算上段桩受力关系公式(2)τz为距离上段桩桩顶为z处侧摩阻力值,Up为桩身周长;步骤1.3、根据公式(3)计算侧摩阻力极值τs,侧摩擦阻力极值用类似于土的抗剪强度的库仑公式公式(3)σz为深度z处作用于桩侧表面的法向压力,与桩侧土的竖直有效应力成正比例;步骤1.4、根据公式(4)计算深度z处作用于桩侧表面的法向压力σz2CN115329449A权利要求书2/4页公式(4)上式中KS为桩侧土的侧压力系数,对挤压桩Ka<KS<Kp;对非挤土桩,因桩孔中土被清除而使Ka<KS<K0;其中Ka、K0、Kp分别为主动、静止和被动土压力系数;步骤1.4、在饱和土体中两个土颗粒承载一个重力为G的物体,土颗粒间是点接触,两个土颗粒作用的真实荷载Psi1=G‑F,F为上侧土颗粒所受的浮力;两个土颗粒间的接触面积Aci不为零,孔隙水压力u的作用使土颗粒间相互作用的真实荷载Psi增大,即Psi2=G‑F+Aciu公式(5)Psi2是两土颗粒接触面积不为零时的真实荷载;步骤1.5、桩侧土的竖直有效应力计算公式如下:公式(6)Am为桩的有效影响半径内土的面积;步骤1.6、将公式(1)至公式(6)合并整理得到计算上段桩桩底极限位移∂1的公式(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反向自平衡试桩法上、下段桩最佳预留间距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上段桩桩顶极限位移S1和下段桩桩底极限位移S2计算方法如下:根据剪切位移法以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假设桩周土的位移为:公式(9)式中S(z)表示桩身相对桩周土的位移;τ(z)为距离桩顶z位置处的桩侧摩阻力;r0为桩半径;rm为桩体影响半径,即桩侧剪切变形可忽略范围,rm=2.5L(1‑vs),L为桩长;Gs为桩侧土剪切模量,Gs=Es/2(1+vs),Es和vs分别为各层土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微分单元静力分析公式(10)微分单元的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