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新理念呢?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教材特点依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巧妙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景能够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提供理解打开思路等方面的支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一、在新知探究中创设解决问题情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探究多源于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困惑所以我们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儿童探究欲望。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促使儿童主动思考特别是让儿童凭借已掌握的知识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有助于他们对旧知识的深入理解巩固同时也更能体验到新知的价值激起浓厚的求知欲。比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指出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角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听过的“角”有学生指出教室里有墙角的角。而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数学中的角是不是就是墙角的“角”呢?马上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正因为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只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动力才能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获得新的发现。课堂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新知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渐喜欢数学和热爱数学。二、在关联旧知中创设提出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知识引发的思考往往要靠相关的探究情景的铺垫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有效的探究情景可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疑惑不解又渴望解决的探究冲动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从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1、10、100”问:“谁能在这三个数的后面添上适当的单位名称使它们相等?”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分别添上元、角、分可得l元=10角=100分。”有的说:“分别添上分米、厘米、毫米可得:l分米=10厘米=100毫米。”在此基础上有的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能不能分别添上同一单位名称把三个数字用等式表示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0.1米=0.10米=0.100米。”接着又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等式真的能成立吗?为什么呢?”于是我便由此问题引入新课――学习小数的性质。如此导入新课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实践证明这种从创设质疑情境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做法不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的内驱力将学生置于“心求达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一系列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三、在认知情境中创设分析问题情境学习的最好方法是自己去发现这是自有教学活动以来就有的一个古老法则。要使学生自己发现人类已经存在的东西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相关的认知情境为学生提供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数学学习情景使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当学生理解:“0.1米=0.10米=0.100米”后我问学生“从左往右看这三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结论。当学生理解了为什么“0.30=0.3”后我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这两个数看看发现什么。学生很快就得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结论。我又启发学生用“或者”一词把两个发现连起来说一说。学生水到渠成很快就归纳出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这教学过程中我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通过不断提问题引导学生在对实例的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去发现其规律归纳出小数的基本性质。这样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参与寻找揭示规律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四、在实际操作情境中创设解决问题情境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往往比较难以理解。那么有什么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学教学情景使学生以此为理解的凭借顺利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上。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感觉自己体会去理解掌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