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人工智能赋能工业未来李永华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党委书记、董事长詹纯新围绕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基础研究平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国家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产线和产品中的应用。制造业人工智能投入较少要让人工智能赋能工业的未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装备制造企业十分重视的问题。今年两会詹纯新带来的建议主要围绕加强支持人工智能在工业产线、产品上的应用。在他看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但人工智能在与工业领域融合发展方面相对滞后尤其在工业产线、产品上的应用十分有限不利于推动工业智能创新发展。詹纯新认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到很多行业场景领域形成了“AI+产业”的发展模式但由于工业制造专业性强、差异大、门槛高的特性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研发应用起步较晚。有报道称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市场分布中制造业相关的人工智能投入较少。艾瑞咨询的数据统计2018年AI技术在制造业数字化经济中的渗透率为0.4%左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数字化经济的比重仅为18.3%工业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的传感器、芯片、物联互联、数据、算法、算力、应用、人才都存在较大不足。詹纯新表示首先工业产线定制化特性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难以迅速复制和推广。其次工业设备类型多数据采集困难通用性不高加上企业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容易形成壁垒制约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拓展。再次工业场景多而复杂整体解决方案难度高。譬如在装备制造领域在产线和产品的故障原因分析、复杂设备的故障诊断、寿命预测、工艺优化、质量缺陷检测、产线排程等方面有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尝试但目前仍缺少有效的应用和系统化解决方案。詹纯新认为人工智能的战略性地位和头雁效应更应体现在与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上。由此推动产线、车间、企业的根本性变革重塑生产运营、产品服务、组织流程等业务场景打造创新业态。为此他建议“希望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产线和产品中的应用让人工智能赋能工业的未来。”破解基础研究“卡脖子”难题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技术创新急需基础研究成果的支撑。基础研究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当前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处于全球行业的第一阵营技术创新进入‘无人区。要进一步创新突破就必须加大投入做好基础研究用原创性、根本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支撑应用技术创新。”詹纯新说。“人工智能的战略性地位和头雁效应更应体现在与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上。由此推動产线、车间、企业的根本性变革重塑生产运营、产品服务、组织流程等业务场景打造创新业态。”他认为从全球价值链来看中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配套能力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对海外供应链的影响中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受制于人的问题更加突出反映出基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现状。在詹纯新看来我国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应该加大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面对种种难题我国近年来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不断加大。5月10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我国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基础研究水平通过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力量投入来共同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重。2019年整个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是1209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10.9%。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指出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四成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还存在研发投入不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激励企业创新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尤为凸显的是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占比过低。2018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中高等院校占比54.1%政府研究机构占比38.8%企业仅占3.1%。这一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2019年5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四条措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能力。包括: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要紧扣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