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设情境有效性的思考◆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创设情境有效性的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有效性的思考小学生的学习被认为是对一个新情境的适应。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具体情境展开思维被激活能力得到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可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大量的数学课堂由于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更加主动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存在一些偏颇的现象正引起教师的注意和思考。笔者结合有关教学片段对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思考。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不要具有针对性[片段1]某教师教学“年、月、日”新授知识时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小华今年12岁她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但多数学生紧皱眉头抓耳挠腮不能找到合理的原因。于是教师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大家七嘴八舌你指我看你说我听你讲我评似乎研究氛围异常浓厚。学生虽然知道了小强的生日是2月29日但为什么还是不清楚。[思考]教师创设情境往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提出某个数学问题或为解决某个知识的重难点作认知上的铺垫。然而有些问题情境创设往往会脱离学生实际不自觉地拔高要求案例1的问题情境虽然富有挑战性但是新课伊始学生没有对年历的观察作为基础没有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概念的积累怎么能一下子就回答为什么呢?学生个个紧缩眉头苦苦思考挖空心思的想出一些问题来配合教师的教学。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产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经历过程的体验哪来值得讨论的问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并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然后观察年历说说发现什么。这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小华今年12岁她只过了3个生日”这样的问题放到《生日快乐》的实践活动中教学既让学生回忆已掌握的年、月、日知识又启发他们思考判断。显然这样安排是合理的、有效的。如果教师课前营造生日氛围的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日然后再观察年历不是更好?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不要讲究实效性[片段2]某教师教学“10的分与合”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数学情境:教师请了10个小朋友戴上标有不同数(1~10)的动物头像帽然后部分学生发了一些数字卡片要求卡片上的数与动物头像帽上的数合起来是10。小朋友高兴地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思考]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片段2创设的数学情境只是少数人参与问题的教学容量小虽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总的作用不大。各种不同类型的情境应该考虑对象和效果。第一游戏性情境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它的活动性、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建构知识但不能只为了新奇。第二故事情境是学生所喜欢的用“孙悟空、猪八戒、维尼熊”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物作为载体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绎成生动的故事情境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寓教于趣寓学于乐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但是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能只注意故事情节却淡化了其中的“数学味”。第三活动化情境要有体验性。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三、创设问题情境要不要注重科学性[片段3]某教师教学“倒数”创设了某人进行体育锻炼时倒立的情境。教师指出:生活中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立能从这个情境中也能举一些例子吗?于是学生说出了生活中很多物体可以倒立的现象(受教师例子的暗示直接迁移)。随后教师又问:倒数是什么?猜猜看。学生齐答:将数倒过来。怎么倒过来?学生说:1倒过来还是18倒过来还是89倒过来是66倒过来是9。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思考]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却把“生活原型”的引入当作是一种时髦。如此引入新课可以说与数学内容格格不入教师只在“倒”字上下工夫情境运用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