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9763583A(43)申请公布日2019.05.17(21)申请号201910182270.1(22)申请日2019.03.11(71)申请人江苏科技大学地址212008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72)发明人邵建华王凯王再会赵超徐艳(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代理人许云花(51)Int.Cl.E04B1/98(2006.01)E04H9/0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3页(54)发明名称一种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包括由与建筑结构件相连接的导杆连接部和其上设有支撑块的耗能件连接部组合而成的滑动导杆,以及套设于该滑动导杆上的防护壳;滑动导杆和防护壳之间设有若干塑性弯曲变形耗能的环形低屈服点钢板,并通过槽型连接件连接固定,防护壳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部防护壳和下部防护壳,上部防护壳与支撑块间以及下部防护壳与支撑块间均设有相啮合的摩擦耗能的锯齿板,防护壳和滑动导杆间分别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本发明的阻尼器不仅耗能减振效果强,且拆卸方便,能够实现分阶段屈服耗能。CN109763583ACN109763583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与建筑结构件相连接的导杆连接部(1)和其上设有支撑块(2)的耗能件连接部(3)组合而成的滑动导杆,以及套设于该滑动导杆上的防护壳;所述支撑块(2)包括与耗能件连接部(3)的水平轴向垂直交叉设置的竖直部(4)及设于该竖直部(4)两端的水平部(5),所述水平部(5)的水平端面上设有锯齿板(6);所述防护壳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部防护壳(7)和下部防护壳(8);所述上部防护壳(7)和下部防护壳(8)的内侧端设有与支撑块(2)上的锯齿板(6)相啮合的锯齿板(6),所述防护壳与耗能件连接部(3)间设有若干环形低屈服点钢板(9),该若干环形低屈服点钢板(9)分别通过槽型连接件(10)与耗能件连接部(3)、上部防护壳(7)和下部防护壳(8)连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导杆与防护壳的前端设有第一弹簧(11),该第一弹簧(11)的一端通过支撑块(2)的水平部(5)与耗能件连接部(3)间预留的空间固定,另一端通过上部防护壳(7)和下部防护壳(8)两者前端相向设置的延伸部(12)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导杆与防护壳的后端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防护壳(7)和下部防护壳(8)的两侧间设有对该金属阻尼器进行保护的滑动盖板(1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2)上的锯齿板(6)的长度小于防护壳上的锯齿板(6)的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2)及防护壳上均开设有固定锯齿板(6)的凹槽。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防护壳(7)和下部防护壳(8)通过栓杆(15)固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上还设有与建筑结构件相连接的防护壳连接部(16)。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连接部(16)及导杆连接部(1)上均开设有与建筑结构件相连接的螺纹孔(17)。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低屈服点钢板(9)的两侧面均开设有与槽型连接件(10)相连接的开孔(18)。2CN109763583A说明书1/3页一种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金属阻尼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修复的齿状和环形耗能板复合型金属阻尼器。背景技术[0002]利用二次系统或附加系统减小主体结构的振动是结构减震控制理论的核心目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阻尼器,能够使得建筑结构在地震或风荷载作用下先于主体结构发生变形,以此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起到保护主体结构的作用。金属阻尼器则利用了金属在进入塑性状态后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并且在塑性滞回变形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长期以来备受地震工作者的关注。设计不同的构造方式、阻尼器的多种耗能类型、使用新型材料以及增加震后阻尼器的可修复成为金属阻尼器发展的主要方向。[0003]然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