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饮酒》(其五)情境性教学设计 情境创设:学校校刊正征集山水田园诗歌代表性作家及作品,要求写出推荐理由,你想推荐陶渊明《饮酒》(其五),为此,你需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活动: 1.简介陶渊明: 2.简介写作背景 预设: (1)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柴桑。 (2)《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首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任务二: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给生字注音,标出停顿。 预设:节奏划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3.指名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任务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活动:借助注释,把这首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之地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任务四:探究问题,品读赏析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预设: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现的画面。 预设:夕阳西下,山上雾霭缭绕,景色优美,鸟儿们叽叽喳喳,纷纷结伴归巢。 4.请结合《饮酒》全诗,说说为何诗人在结尾说“此中有真意”,却又“已忘言”?这是否矛盾? 预设:“真”即人的自然本性,“真意”指人生理想。“忘言”指的是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表现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点明了全诗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