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理新课程推进策略地理新课程的推进策略全面深入地推进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实验积极稳妥地扩大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实验——2001年7月,颁布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9月首先在27个省市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有47万学生开始学习新课程。 ——2002年秋实验扩大到全国范围内(除上海、西藏外)的570个省级实验区,参加实验学生870万,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20%左右。 ——2003年秋,实验区达1642个,参加实验的学生3500万,占同年级学生数的47%。——2004年新课程的实验区进一步扩大,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教学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已在进行修订,修订以后将颁布正式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05年,全国除了个别省级行政单位外,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已全部进入新课程学习。2004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正式启动。初中地理课标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新颖——课程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对课程标准的主要修改意见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考试之间的矛盾使评价操作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地记忆,虽然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很有帮助,却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影响教师的业绩和课标的实现。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 虽然对过程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但由于评价的标准不可能统一,不具可比性,所以学校并不看这个评分。“活动建议”实施的问题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其他一些问题在研讨过程中,还有更多的老师认为,以上的意见,更多的是综合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若是目前考试制度有相应的变化,那么,标准中关于评价的表述就不难被理解和接受。 实验区的老师也表示,随着实验的深入,明显感到今年比去年对标准的把握更准确了、理解更深刻了,也就更能体会到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了。如对评价的行为动词的理解,如果接受了课程改革理念、确实理解了改革的主要精神,那么,也就能够把握住目标要求中的动词使用的涵义、以及所赋予的评价功能。 以上意见仅是相对个别的意见,是发展中逐步理解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意见。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赞成目前的课标,并希望在稍做修改、更加完善的基础上,相对稳定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全国对课标的贯彻执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修改过程地理新课程的推进策略全面深入地推进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实验积极稳妥地扩大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实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方案目前全国共有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教材义务教育阶段——7套高中阶段——4套正在投入使用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各种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各种版本对新教材的看法2.编写者非常重视在教科书中体现学习过程,在教科书中设置如“阅读”“活动”“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接受与理解知识。有关学习活动的要求延伸到课外和校外,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学习地理。重视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取知识,并且进行分析研究。3.教科书的内容和要求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灵活处理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要。除了有选修教材外,必修教科书中也有较多的“选学”内容,也有关于可以查询的互联网网站地址,有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4.教科书图文并茂,栏目众多。强调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希望他们能喜欢地理教科书。作业的设计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例如应用图表进行分析,或提出某种地理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或决策。过去要求根据教科书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回答的习题,现在已经很少。文字图像各具功能 文字:正文和辅文 正文:叙述地理事实、给出地理概念、阐明地理规律 辅文:阅读、活动、卡通、案例 阅读材料——解释正文、启发思考、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各种活动——促进思考、加强讨论、练习技能、动手制作 提倡实践、鼓励探究 卡通语言——活跃气氛、促使联想、贴近生活、串连承启 各种图像:以图释文、以图配文或以图像为主 地图、景观照片、示意图、统计图、素描、卡通、漫画关于如何对待自然的不同声音1.黄波:《请何先生三思其言》(上海《文汇报》)2.北京科学哲学、科学史学者田松:《人的尊严何以体现》(北京《新京报》)3.北京市中学生馨儿:《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北京《新京报》)葛剑雄如是说: (文汇报2005年2月28日第11版) ——目前已知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并不是发生在工业化以后,也不存在越来越严重的规律。 ——大量的事实说明,造成自然灾害或非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人类活动。——黄河已知的最大洪水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流量达3.2~3.6万立方米/秒),比解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