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刺炙法总论学习要求: 1、了解刺炙法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毫针的结构、规格,了解得气、候气、催气、守气与临床的关系。 3、熟悉针刺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4、掌握毫针的刺法(如刺手、押手的作用,常用的进针方法,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的基本手法、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 5、掌握针刺得气的感应、影响得气的因素与处理方法。 6、掌握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处理和预防。第一节刺炙法的定义与作用 刺炙法主要分为刺法和炙法。 刺法,古称“砭bian刺”,是由砭石治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 炙法,古称“炙爇(点燃)ruo”,又称“艾炙”,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现在所称的刺法,含义较广,既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又可包括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或浅刺或深刺,激发经络的气血,以调节整体机能。 炙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药物为主来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方法。 刺法和炙法两者虽然所用的器材及操作方法不同,但同属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如腧穴,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第二节刺炙法的源流到了夏、商、周时代,发明了青铜器时代,就有了金属针具如青铜针。 《内经》中记载的“九针”萌芽于这个时期。(《内经》中九针与砭石并提) 春秋时代以后,我国出现了铁器,铁针也相应得以广泛应用于医疗。 到了战国时期,炼钢技术的发展使针具的制造达到了比较精细的阶段。《内经》中的“九针”就是到铁器时代才发展完成的。 九针: 1、鑱(chan)针 形状:长1.6寸,形似箭头,头大末锐,当末端一分出收小,形成尖端。后人称“箭头针”。近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皮肤针。用途:浅刺皮肤而不能深入,用于泻血,治头身热症等。 2、圆针 形状:长1.6寸,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后人称“圆头针”。 用途:揩摩体表,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为推拿工具。 3、鍉(di)针 形状:长三寸半,针头如黍(shu)粟(su)形,圆而微尖。近人有称“推针”。 用途:按压经脉,不能深入,为按压穴位用具。 4、锋针 形状:长1.6寸,针身圆柱形,针头锋利,呈三棱锥形。后人称“三棱针”。 用途:点刺泻血,治痈肿、热病等。 5、铍(pi)针 形状:长四寸,宽二分半,形如剑。后人称“剑头针”。两边有刃,便于切开。 用途:痈脓外症割治用。为外科用具。 6、圆利针 形状:长1.6寸,末端尖锐,中部略膨大,针身反细小,圆而且利,能使深刺。 用途:痈肿、痹症的深刺。7、毫针 形状:长1.6寸或3.6寸,针身细小如毫毛,不伤正气。为临床最常用的针具。 用途:通调经络,治寒热、痹痛等。 8、长针 形状:长7寸,针身细长而锋利。后人称为“环跳针”。近人又发展为芒针。 用途:深刺,治“深邪远痹”。 9、大针 形状:长4寸,针身粗圆。 用途:泻水,治关节积液等。后人用作“火针”。 (二)刺法的发展 针刺治病的前身是“砭刺”,仅用来放血、排毒。随着针具的变革,针刺的方法不断丰富。 《内经》对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如针具方面的九针理论;刺法方面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补泻手法方面的疾徐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等,为后世刺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金元时期,何若愚撰《流注指微论》,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辰取穴的时间针法;窦汉卿《针经指南》提出了“针刺十四法”,现仍有很高价值。 明初陈会的《神应经》提出的“催气手法”,现仍应用于临床;徐凤《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复式补泻手法;清代中叶以后,针灸医学渐趋衰落。新中国成立以来,针灸学术有了很大发展。目前,由于针刺手法与针刺疗法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传统针刺手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外,针刺方法在结合于物理疗法和药物注射疗法之后,获得国新的发展,如针刺与电相结合的电针、电热针、微波针灸;与光结合的红外线照射、激光针;与磁结合的磁疗仪、电磁针;此外,还有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结扎、割治等。二、炙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炙法的起源:古人在煨火取暖时,某些病症由于受到火的熏烤或烧灼而有所缓解,从而得到了熏烤或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就发明了炙法。 (二)炙法的发展:炙法至春秋战国时期已颇为盛行,最早提及炙法的是《左传》,《内经》中有关炙法的记载更多,《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了炙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 生活习惯、发病特点有密切关系,还提及炙法的适应症和施炙的顺序、剂量、补泻,并将炙法与针法并提。 此后出现很多针炙著作,如晋代皇甫谧《针炙甲乙经》、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唐代还有《骨蒸病炙方》、宋代有《黄帝明堂炙经》《炙膏肓俞穴法》等等。 施炙的材料越来越多样化,除用艾外,有用硫磺、灯心、桑枝、桃枝、黄蜡等来施炙的,还有用药末和艾绒混合成艾熏熨的雷火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