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死-生之间,一位中国革命者的呐喊--《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了解文章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意象分析,深入了解文章内涵与作者感情。 3.通过文本比对,体悟革命者群像的精神内核。 二、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分析,深入了解文章内涵与作者感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比对,体悟革命者群像的精神内核。 四、教学过程导入 教师描绘情景:1936年的冬天异常寒冷。你是一名革命军人,此时正蜷缩在山洞中,穿着单薄的棉衣,牙齿止不住地打颤。穷凶极恶的敌人把你围困在山头中无法逃离,敌人不断派出分队要捉拿你,一次又一次的搜捕,让你疲惫不堪,你感到死亡真在慢慢向你靠近。面对这样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回答。 【目的】学生通过教师情景描绘,迅速进入教学状态,并通过代入,增加体验感。 活动一:读诗入“情” 1.全班齐读小序和三首诗歌,说说这组诗歌在朗读的时候的基调是怎样的,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是高亢的,因为全诗给人一种积极奋进的感觉。是悲凉的,因为诗人总是提到死亡,诗人的处境非常艰难。 2.从序言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写作的背景,作者此时正面临敌人围剿,生命危在旦夕。诗人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教师展示写作背景并总结,诗人是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写成的,诗人是抱着必死的心态留下了这样一组诗歌: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庚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山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羊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怯怯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3.由“死”看生。围绕着“死”字,归纳文章每一章都可以以哪个带“死”的词语来概括,理由是什么?作者对于死亡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预设】第一首:至死不渝;第二首:死而无怨;第三首:向死而生或是死中求生对于死亡是无畏的。 4.请同学男女分工朗读,男生读前两首,女生读后一首,读出这三种感觉。 5.在面对死亡时候,诗人内心会有怎样的内心独白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成三大组,每一组分别对一首诗歌进行独白补充。要求是每一句的后面加上一句内心独白。时间4分钟。接着进行学生展示,小组男生朗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内心独白。 活动二:品诗入“理” 【指向思维能力】 1.如何面对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作者在面对死亡时写下的诗篇到底在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请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当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意向这一概念的使用】如果学生不会,老师进行圈画意象提问。如果会,老师则进行意象的部分讲解和补充。如陆游的《示儿》、伍子胥的故事等。 【预设】告诉我们革命的艰苦;传递给我们革命必胜的信念;传递出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等。教师在此处进行文章主旨的归纳。要生存,为了美好的明天奋斗。 2.所以,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陈毅? 【预设】坚强、为人民、勇敢、忧国忧民等。 活动三:比诗入“化”【指向革命文化】 1.我们还学过哪些与革命人物有关的诗篇或课文? 【预设】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叶挺的《囚歌》、陆定一的《老山界》 2.教师展示相关的诗歌,并要求学生填词回答:“中国革命者是一群的人,因为” 【预设】:舍生忘死、意志坚定、坚强乐观等等。 教师总结:2021年,有一部历史正剧《觉醒年代》火遍全网,在剧中,导演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年代里,前辈们的伟大事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今深深打动着我:我们现在史书上的寥寥数言,却是先辈们的一生啊。有人说,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当年那个绝望遮天蔽日,希望暗如烛火的年代,先辈们凭借对于革命的信念、凭借着对于革命的一腔热血,对于革命的乐观精神,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他们是毛泽东、是陈毅、是方志敏、是叶挺、是千千万万个心怀革命的共产党人,汇成了中国生命的动脉。 五、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1.课下再找类似的革命诗歌,试着分析他们的意向。 提高性作业: 1.思考革命党人的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了更好和各位老师交流,特开放微信,欢迎老师们添加,朋友圈会更新每日上课情况,让我们一起碰撞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