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102678276A*(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2678276A(43)申请公布日2012.09.19(21)申请号201210162859.3(22)申请日2012.05.21(71)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地址200240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72)发明人王俊席冒晓建唐航波卓斌(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代理人郭国中(51)Int.Cl.F02B37/12(2006.01)权利要求书权利要求书1页1页说明书说明书33页页附图附图22页(54)发明名称容积腔式压气机喘震调节机构(57)摘要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容积腔式压气机喘震调节机构,包括:压气机、涡轮、发动机、连接管、容积腔、移动体、贯穿管和弹性部件,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下壁面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容积腔上壁面相连通,贯穿管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移动体可以在容积腔内左右移动;在低速工况,移动体左侧压力较低,移动体向左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相连通,压气机的进气量相对增大,压气机不发生喘震;在高速工况,移动体左侧压力较高,移动体向右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不能相连通,发动机进气量相对增大,功率上升。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系统。CN102678ACN102678276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容积腔式压气机喘震调节机构,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连接轴(4)、发动机排气管(5)、涡轮(6)、涡轮出气管(7)和发动机(8),压气机(2)与涡轮(6)通过连接轴(4)同轴相连,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8)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1)、容积腔(12)、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移动体(19)、贯穿管(20)、弹性部件(21)和第四连接管(22),容积腔(12)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固结为一体,移动体(19)安装容积腔(12)内并与容积腔(12)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一连接管(9)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容积腔下壁面(14)相连通,第三连接管(11)的两端也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容积腔下壁面(14)相连通,第二连接管(10)的一端与容积腔上壁面(13)相连通,第二连接管(10)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管(22)的一端相连通,第四连接管(22)的另一端与压气机进气管(1)相连通,贯穿管(20)贯穿移动体(19)的上下两壁面,移动体(19)的左壁面通过弹性部件(21)与容积腔左壁面(15)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积腔式压气机喘震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21)为弹簧,所述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贯穿管(20)均为直圆管且内径相同,第一连接管(9)的轴线与第二连接管(10)的轴线重合,第一连接管(9)的轴线与贯穿管(20)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2CN102678276A说明书1/3页容积腔式压气机喘震调节机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领域的进气系统,特别是增压发动机容积腔式压气机喘震调节机构。背景技术[000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排量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更多的燃料进行燃烧。通过喷油嘴向气缸提供更多的燃料很容易做到,然而要同时提供与增加的燃料量相匹配的空气量,却没那么容易做到;燃料在空气量不足的前提下进行燃烧,燃烧效果较差。当喷油量一定,气缸进气量较大时,则燃烧较好,油耗和排放较低。传统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完全依靠活塞向下运动时在气缸内形成的真空度吸入空气,这种传统的方式很难提供足够量的空气以支持燃料的完全燃烧。因此,想要为发动机的燃烧提供足够空气,使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较好,涡轮增压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现有的涡轮增压系统都不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低速工况与高速工况。[0003]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50996.3,专利名称:一种涡轮增压柴油机可变模件式脉冲转换增压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内排气所占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