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103233863A*(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CNCN103233863103233863A(43)申请公布日2013.08.07(21)申请号201310189892.X(22)申请日2013.05.22(71)申请人江苏中蕴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4000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锦溪路100号(72)发明人李勇强姚伯龙杨伟涛张红旭谢玉琪(74)专利代理机构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28代理人冯智文(51)Int.Cl.F03D9/00(2006.01)F03D1/04(2006.01)权权利要求书1页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57)摘要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包括前、后套接设置的前管道及后管道,后管道套接在前管道的外部,前管道与后管道之间通过支板固定支撑,前管道带有聚缩管一及尾流管一,后管道带有聚缩管二及尾流管二,聚缩管一的进风口与聚缩管二的进风口之间留有轴向距离,且聚缩管一的进风口位于聚缩管二的前方,尾流管一靠近聚缩管二的尾部,尾流管一的尾部沿外周设有通孔,叶轮设在聚缩管一的尾部,前管道内设有导叶,导叶靠近叶轮,叶轮在风力的驱动作用下旋转,驱动发电机发电。本发明可以有效提高管内风速,进而进一步提高风能利用率、提高发电机效率。CN103233863ACN103286ACN103233863A权利要求书1/1页1.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套接设置的前管道(1)及后管道(2),后管道(2)套接在前管道(1)的外部,前管道(1)与后管道(2)之间通过支板(6)固定支撑,前管道(1)带有聚缩管一(11)及尾流管一(12),后管道(2)带有聚缩管二(21)及尾流管二(22),聚缩管一(11)的进风口与聚缩管二(21)的进风口之间留有轴向距离,且聚缩管一(11)的进风口位于聚缩管二(21)的前方,尾流管一(12)靠近聚缩管二(21)的尾部,尾流管一(12)的尾部沿外周设有通孔(3),叶轮(4)设在聚缩管一(11)的尾部,前管道(1)内设有导叶(5),导叶(5)靠近叶轮(4),叶轮(4)在风力的驱动作用下旋转,驱动发电机(30)发电。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缩管一(11)的管壁上沿圆周设有泄风口,所述泄风口上设有泄风门(9),所述泄风门(9)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泄风口。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4)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导风罩(7)、后导风罩(8)。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风罩(7)及后导风罩(8)均为锥形结构,前导风罩(7)的所述窄端靠近进风口,后导风罩(8)的所述窄端靠近排风口。5.按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流管一(12)及尾流管二(22)均为扩张管。6.按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缩管一(11)进风口的外周呈流线形曲面。7.按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缩管二(21)的进风口的外周呈流线形曲面。2CN103233863A说明书1/3页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有效提高风能利用率的双涵道轴流式风力发电系统。背景技术[0002]根据狭管效应而产生的聚风型风力发电机,由于其具有聚集风能、提压增速、提高风能利用率的优点,在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的聚风型风力发电装置通常是将进风口设置成一个聚缩狭管,用于提升风速,由于风是因不同位置之间存在压强差而空气流动的结果,风在狭管管道内流动的过程中,流速会受到管道内壁阻力和内部压强的影响,风速的提升实际上非常有限。如中国专利ZL201220394391.6所公开的名称为“一种自启动式狭管聚风风力发电系统”的风力发电装置,由于管内压强随着空气的聚集而逐渐增强,导致管道入口和管道内部之间空气的压强差降低,这会阻碍气流的进一步进入,最终阻碍风速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要有效提高管内的风速,可以从降低管道内壁阻力和增加管道入口与管道内部压强差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管道内壁阻力的降低可以通过改善管道内壁光滑程度来实现,较容易实现;而要使管道入口和管道内部之间的压强差增加,则可以通过增加管道入口的压强或/和降低管道出风口的压强来实现,增加管道入口的压强,可以通过改变聚风口的形状等措施进行改进,而如何降低管道内部的压强则是进一步提升管内风速的研究重点。发明内容[0003]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双涵道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