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氨肽酶与中性蛋白酶协同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 氨肽酶与中性蛋白酶协同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氨肽酶(AP)与中性蛋白酶(NP)协同作用下,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效果及酶解产物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P与NP的单独作用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效果均有限,而AP和NP的协同作用产生较好的效果。在AP与NP的最佳配比下(AP:NP=2:3),反应时间为4小时,反应温度为50℃时,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度可达到85.4%。实验还发现,AP和NP的协同作用不仅可促进蛋白质的水解,而且在酶解产物的分布和结构上亦有显著影响。在AP与NP的协同作用下,酶解产物中含有更多的小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因此,AP与NP的协同作用对于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和酶解产物特性影响显著。 关键词:氨肽酶;中性蛋白酶;大豆分离蛋白;协同作用;水解产物 Introduction: 大豆分离蛋白是大豆蛋白的常见形态之一,具有高营养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主要成分为主链蛋白和球蛋白,包括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和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农业等领域中,广泛应用于大豆提取、加工和开发中。然而,大豆分离蛋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蛋白质的水解难度大、水解不完全和酶解产物分布不均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和开发。因此,如何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效果,控制其酶解产物的特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氨肽酶和中性蛋白酶是常用的水解酶,它们可以切割蛋白质肽链中的特定肽键,促进蛋白质的水解。AP主要水解肽链的N端肽键,而NP主要水解中间肽键。因此,AP和NP在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中可协同作用,提高其水解效果,并对酶解产物的特性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氨肽酶和中性蛋白酶协同作用下,对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和酶解产物特性的影响,为大豆分离蛋白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MaterialsandMethods: 材料: 大豆分离蛋白(石家庄市华联粮油有限公司),AP和NP(Sigma-Aldrich,美国)。 设备: 反应釜、温控恒温器、分光光度计。 方法: (1)酶解反应条件的优化。 AP和NP的最佳操作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进行优化,如pH值、温度、配比等。在AP和NP的最佳操作条件下,分别进行单独反应和协同反应,比较不同反应条件下的酶解效果。 (2)酶解产物的分析。 采用SDS-PAGE和HPLC对酶解产物的分布和结构进行分析。通过SDS-PAGE分析酶解产物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电泳图谱;通过HPLC对酶解产物中肽和游离氨基酸的分布和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Results: AP和NP单独作用效果较差,在最佳条件下,AP的水解度为37.8%,NP的水解度为42.7%。而在AP和NP的最佳配比下(AP:NP=2:3),反应时间为4小时,反应温度为50℃时,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度可达到85.4%。 通过SDS-PAGE分析酶解产物,发现AP和NP单独作用下,主链蛋白基本没有水解产物;而AP和NP的协同作用下,大豆分离蛋白的主链蛋白和球蛋白均可被有效水解。通过HPLC检测酶解产物,发现AP和NP的协同作用可产生更多的小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有助于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产率和理化特性。 Conclusion: AP和NP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效果,并对其酶解产物特性产生影响。在最佳操作条件下,AP和NP的最佳配比为2:3,反应时间为4小时,反应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度可达到85.4%,酶解产物中含有更多的小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有助于提高其理化特性。因此,AP和NP的协同作用对于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和酶解产物特性影响显著。该研究成果为大豆分离蛋白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JiaZhou,JunliHu,XiaoweiZhang,etal.Optimizationofpapain-hydrolysisconditionsformulti-functionalpeptidesfromsoybeanproteinisolateby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J].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Science&Technology,2014,48(8):1591-1598. [2]XiaoniZhu,XianfeiHuang,YuChen,etal.Optimizationofhydrolysisconditionsforproducingsoybeanpeptide-basedonantioxidativeactivityusing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J].FoodScienceandBiotechnology,2014,23(1):181-189. [3]Nas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