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智能交通技术下居民绿色出行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PB和TAM整合模型的扎根分析 智能交通技术下居民绿色出行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PB和TAM整合模型的扎根分析 摘要:智能交通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对于居民的绿色出行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对智能交通技术下居民绿色出行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认知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意愿和行为的四个重要因素。同时,与传统出行方式相比,智能交通技术具有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行性,能够促使居民更加倾向于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关键词:智能交通技术;居民绿色出行;TPB模型;TAM模型;扎根分析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促进居民绿色出行已成为当代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的重要议题。智能交通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方式,具有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等诸多优势,对于推动居民绿色出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研究智能交通技术下居民绿色出行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模型构建 2.1TPB模型 理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种重要理论模型,由认知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s)和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Control)构成。认知态度代表了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价值判断,主观规范代表了个体对于他人的看法和期望,知觉行为控制代表了个体对于行为控制的信心。 2.2TAM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是研究人们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一种理论模型,由感知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EaseofUse)构成。感知有用性代表了个体对于技术使用带来的收益的判断,感知易用性代表了个体使用技术的难易程度。 三、影响因素扎根分析 3.1认知态度 通过扎根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个体对于智能交通技术的认知态度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便利性:智能交通技术提供了智能导航、实时路况查询等便利功能,能够节约出行时间,提高出行效率,对个体的出行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2)可行性:智能交通技术的可行程度直接影响个体对于其认知态度的形成。只有当个体认为使用智能交通技术是可行的,才会对其产生积极的认知态度。 (3)环保性:智能交通技术的环保性是个体形成对其认知态度的重要因素。智能交通技术可以减少排放,降低环境污染,符合个体对于绿色出行的追求。 3.2主观规范 个体对于他人的看法和期望是形成主观规范的重要因素,通过扎根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主观规范因素对于个体绿色出行意愿的影响: (1)同伴压力:个体周围同伴对于绿色出行的支持或压力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当个体感受到周围同伴对于绿色出行的支持时,会更加倾向于进行绿色出行。 (2)社会影响:社会对于绿色出行的重视程度会对个体形成主观规范产生积极影响。当个体感受到社会对于绿色出行的重视时,会更加倾向于进行绿色出行。 (3)政策支持:政府相关政策对于个体形成主观规范产生积极影响。当个体感受到政府对于绿色出行的支持和倡导时,会更加倾向于进行绿色出行。 3.3知觉行为控制 通过扎根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对于个体绿色出行意愿和行为的影响: (1)个体能力:个体对于智能交通技术的掌握程度会影响个体的知觉行为控制。当个体能够熟练使用智能交通技术时,会更加倾向于进行绿色出行。 (2)社会支持:社会对于个体进行绿色出行的支持程度也会影响个体的知觉行为控制。当个体感受到社会对于绿色出行的支持时,会更加有信心进行绿色出行。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综合运用了TPB模型和TAM模型,并以扎根分析的方法对智能交通技术下居民绿色出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认知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意愿和行为的四个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居民绿色出行,建议政府加大对智能交通技术的支持和推广力度,提高智能交通技术的使用便利性和可行性,加强社会对于绿色出行的支持和倡导,同时提升个体对于智能交通技术的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AjzenI.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1,50(2):179-211. [2]DavisFD.Perceivedusefulness,pe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