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研究——基于多维要素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 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研究——基于多维要素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 摘要:本文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从多维要素的角度,探究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并且其外溢效应不仅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教育水平、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多维要素也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外溢效应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区域经济增长,外溢效应,空间溢出,多维要素,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空间格局不合理,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了经济整体的增长速度和质量,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条件,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空间布局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如索洛模型、里根模型等经济学模型的应用;国内研究主要关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如道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从多维要素的角度,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具体来说,首先对中国不同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交通基础设施指标;然后对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增长指标;最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进行分析。 第二章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2.1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索洛模型和里根模型。索洛模型认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里根模型认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 2.2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新经济地理学和增长极理论。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地理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区域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和溢出效应;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若干增长极地区,通过区域间的溢出效应,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第三章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文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数据,选取了中国不同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 3.2实证模型及假设 本文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既考虑了时间维度,也考虑了空间维度。根据实际情况,假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外溢效应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效应,即当前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当前的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3.3实证结果及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显著,且呈正向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此外,教育水平、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多维要素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外溢效应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结论总结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仅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4.2政策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优化城乡交通网络布局,提高区域交通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提高中国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SolowRM.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6,70(1):65-94. [2]RoubiniN,Sala-i-MartinX.Agrowthmodelofinflation,taxevasion,andfinancialrepression[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2,29(2):275-300. [3]HendersonV,WangHJ.Theimpactofpubliccapitalformationonthecostofproducti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