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倍的认识练习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倍的认识,能结合不同的现实情境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组合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 第1组(第5题) 20×64×80 600×95×700 50×63×800 请3组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 第2组 70×3400×6 600×55×800 500×740×9 200×83×30 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题,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准确。 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练习(2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第6题 量一量,求出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导学要点:应该把第二条线段的长度看作1份,要求第一条线段里有这样的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点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创编题 小华套圈套中63个, 小丽套中9个。 小华套中的个数是小丽的几倍? (二)活用题 (1)完成书本P6第8题。 (2)完成书本P6第9题。 2.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 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 (2).集体交流 第8题引导:选择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选。 第9题引导:依据问题合理选择已知条件或依据条件灵活提出不同的问题;进一 步体会倍比与差比的联系与区别。 课作(10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 2.提高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有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2倍,百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2倍,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2倍,这个四位数是()。 四、家作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课课练》第页第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阅读小数报第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