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下编艺术系统 第10章艺术创作 一、填空题 艺术创作过程分为生活体验、()、()三个基本阶段。(湘潭大学2017年研) 【答案】艺术构思;意向物化 【解析】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逻辑上讲,这一过程可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 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阶段。生活体验是艺术家在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 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或准备阶段。艺术 构思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 活动。艺术构思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高度理想化、典型化的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意象物化是 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 品的活动,是艺术创作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二、选择题 1.明代画家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其中“搜尽奇峰”属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 ()。(湘潭大学2016年研) A.艺术理解 B.艺术体验 C.艺术鉴赏 1/154 D.艺术表现 【答案】B 【解析】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此,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 显得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 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也是对于绘画创作中主 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概括。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一句名言,叫作“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本人正是数十年遍游祖国山山水水,把客观的山川景物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为独 具特色的山水画。如果石涛不是一生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画中如此创造性 地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他也不可能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 2.审美创作的心理活动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 ()(湘潭大学2016年研) A.审美愉悦 B.审美期待 C.审美趣味 D.审美想象 【答案】D 【解析】审美创作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想象。审美 感知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审美情感在创作活动中联系感知、表象、联想、理 解、判断等的中间环节,它是推动艺术创作思维进展的内驱力。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 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领悟式的理解。审美想象是艺术家获得丰厚审美经验以及从事 创作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154 3.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说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形象地 描述了()过程的基本特征。(湘潭大学2016年研) A.艺术发生 B.艺术创造 C.艺术欣赏 D.艺术批评 【答案】B 【解析】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 竹”这样三个阶段。所谓“眼中之竹”,就是指艺术家应当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是艺术 创作的准备阶段或酝酿阶段,也就是艺术体验活动。所谓“胸中之竹”,足指艺术家有了艺 术体验和创作欲望后,正式开始了在头脑中的艺术创作,形成丰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俗话 讲就是打腹稿,山就是艺术构思活动。所谓“手中之竹”,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 语言,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形成艺术作品,也就是艺术传达活 动。如上所述,艺术创作从总体上可以大致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这样三个 方面或三个阶段。 三、辨析题 1.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说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形象地描 述了艺术创造过程的基本特征。()(湘潭大学2017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 3/154 竹”这样三个阶段。所谓“眼中之竹”,就是指艺术家应当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是艺术 创作的准备阶段或酝酿阶段,也就是艺术体验活动。所谓“胸中之竹”,足指艺术家有了艺 术体验和创作欲望后,正式开始了在头脑中的艺术创作,形成丰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俗话 讲就是打腹稿,山就是艺术构思活动。所谓“手中之竹”,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 语言,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形成艺术作品,也就是艺术传达活 动。如上所述,艺术创作从总体上可以大致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这样三个 方面或三个阶段。 2.“悟对之通神”,是顾恺之对画家进行传神写照时那种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精神体验和 要求,强调主客体的对应关系。()(湘潭大学2017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悟对之通神”,是顾恺之对画家进行传神写照时那种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精神体 验和要求,强调了主、客体的对应关系:“悟”与“通”,是指审美主体内心世界洞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