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产权保护与公允价值计量作者简介:刘谷金(1967-)女湖南湘乡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和研究。E-mail:胡振国(1980-)男湖南长沙人博士主要从事产权会计与公允价值研究。摘要: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产权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由于没有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缺乏制度环境支撑等原因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产权保护的有效性受到较大限制。为增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产权保护功能一方面需建立以概念为起点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并以此指导制定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另一方面在考虑我国现阶段相关制度环境基础上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增强准则的自执行能力。关键词:产权保护;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制定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2-0122-05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准则体系)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其变化之一就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体现了产权保护的重要思想。然而现实中某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公允价值对产权保护的有效性的发挥如缺乏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制度环境支撑严重不足等等。为有效发挥准则体系的产权保护功能一方面需建立以概念为起点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并以此指导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制定;另一方面需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制度环境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自执行能力。一、公允价值全面引入会计准则体系是产权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1.公允价值在初始计量中的运用使会计信息对产权的界定更明晰公允价值在初始计量中的运用是指资产取得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中独立产权主体进行的是两束或者多束权利交换且这些权利价值相等即遵循等价交换规则。会计需要对这种等价的权利交换进行公允反映以实现其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功能。因此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初始计量成本更能实现初始确认计量对产权的清晰界定。准则初始计量中产权保护理念主要体现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2.后续计量中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能更及时公允反映产权的变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可以实现对企业产权结构和关系及资产价值的动态调整更好地维护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准则体系中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生物资产等领域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二、公允价值运用缺陷弱化了会计准则体系的产权保护功能1.基本准则对待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双重标准我国的“基本准则”虽然规定了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与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其它计量属性并存选择的标准但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要求首先考虑采用历史成本而“谨慎使用”公允价值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使用这与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不同。在基本准则的统御下具体准则中计量属性的选择严格贯彻了这一原则前述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资产等具体准则中均明确规定公允价值必须能够“可靠计量”。这种对公允价值“谨慎使用”的规定其实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并非投资者产权保护的更优选择。实质上基本准则在对计量属性的规定中以历史成本作为更优选择的假定为前提这显然不甚合理。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等两项。然而根据基本准则其他方面的规定来看这两项信息质量的要求地位却非同等重要如作为计量属性判断标准时几乎仅以可靠性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基本准则在此问题上显得前后逻辑不一致从而导致了计量属性选择的不合理。基本准则实际运用双重评价标准对待历史成本和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其它计量属性。一般来说可靠性(如实反映性)由三个部分组成: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完整性。在很多情况下在反映真实世界的经济现象方面公允价值往往比历史成本更如实、更客观;相对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更中立、更完整、更便于验证。但基本准则事先规定“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而无需考虑其可靠性显然是采用双重判断标准区别对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双重标准的重要危害就在于由此产生的计量属性选择及会计信息将导致中立性的缺乏。2.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缺陷与产权保护:“短板效应”按照“短板效应”理论一个水桶最低的那块木板决定了其盛水的高度而不论水桶本身有多高。在产权保护理念下准则体系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缺陷却显然成了短板效应理论中那块木桶中最短的“木板”产权保护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不能认为准则体系对投资者产权的保护达到了满意的效果。从我国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定基本上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范相对而言较为一致但却明显缺少对非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规定。3.制度环境与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