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不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摘要]目的:通过对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的术中失血量、VAS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开腹[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043-02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达20%[1]以40~50岁最多见。随着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我院于2005年开展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均为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均经B超或宫颈细胞学检查确认。排除子宫颈及内膜恶性病变无手术禁忌证。按照随机原则设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以下称“腹腔镜组”)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组(以下称“开腹组”)。腹腔镜组40例年龄26~42岁平均35岁;均已妊娠分娩;其中壁间肌瘤28例浆膜下肌瘤10例阔韧带肌瘤2例;单发肌瘤68例多发肌瘤12例;肌瘤直径3~7cm平均5.5cm。开腹组45例年龄27~40岁平均34岁;已妊娠分娩35例已婚未孕5例;其中壁间肌瘤27例浆膜下肌瘤12例阔韧带肌瘤1例;单发肌瘤68例多发肌瘤12例;肌瘤直径4~7cm平均6.2cm。主要临床症状:月经量增多、贫血、经期腹痛、不适及尿频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腹腔镜组均给予全麻及心电监护取膀胱截石位安放举宫器。于脐上沿切开皮肤10mm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建立CO2人工气腹压力为12~13mmHg。沿此孔刺入10mm套管针(Trocar)置入腹腔镜。在双侧下腹(相当于麦氏点及其对应点)各穿刺10mm、5mmTrocar为操作孔根据肌瘤生长部位采用不同术式。带蒂浆膜下肌瘤:用双极电凝或单极电凝后剪断亦可用超声刀直接凝切。瘤蒂细者:创面直接用电凝止血瘤蒂较粗者创面用1-0可吸收缝合线8字缝合;壁间肌瘤及无蒂的浆膜下肌瘤:于子宫肌层注入缩宫素20U用单极电凝钩或超声钩纵行切开肌瘤表面假包膜见局部子宫肌层组织变白用单极电钩于肌瘤正中纵形切开子宫肌层切口彻底为肌瘤的3/4可见肌瘤核呈白色有齿抓钳夹持肌瘤或将肌瘤螺旋锥旋入肌瘤内提起肌瘤沿假包膜钝性分离边牵拉边分离凝切血管大抓钳钳夹瘤核边牵拉边旋转包膜内完整分离剥离肌瘤。检查创面如有活动性出血则用双极电凝或超声刀止血1-0可吸收缝合线8字缝合。剥除之肌瘤均用电动子宫粉碎器旋切取出。开腹组使用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1.3观察指标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肠功能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1.4统计学方法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方法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腹腔镜组有3例行中转开腹(1例术前疑为浆膜下肌瘤术中探查发现为卵巢实性肿物合并子宫肌瘤;1例术中发现多发肌瘤合并子宫后壁直径约6cm的子宫腺肌瘤;1例肌瘤位于子宫后壁壁间直径约9cm无明显外突)其余患者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切口均为甲级愈合。见表1。3讨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妇女多希望保留子宫以维持完整的生理功能。以往对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采用传统式剖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其缺点为腹部创伤大术中出血较多对腹腔干扰大易发生盆腹腔内粘连腹部切口瘢痕较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切口小、外观美、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日短、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在腹壁没有大的切口就是以后子宫肌瘤复发再次行腹腔镜手术也是可以的。同时亦可保留子宫维持正常月经和生育功能。本组资料显示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疼痛程度小肠功能恢复快肛门排气时间早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与开腹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虽为一种好的手术方法但其适应证、手术技巧和手术并发症仍在探寻中[2]。由于手术技术难度大、子宫切口止血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手术时间较腹式手术长且腹腔镜手术不能象腹式手术那样可以触摸子宫发现小的肌瘤容易造成遗漏。因此术前B超检查确定肌瘤的类型、位置、大小及数量非常重要必要时术中再辅以B超检查。由于子宫后壁下段肌瘤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