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注射给药(parenteraladministration)是一种重要的给药方法,起效迅速,常用于一些急救或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注射给药的吸收是药物由注射部位向循环系统转运过程。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内、鞘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 1、静脉注射(iv) 药物→血液循环→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心脏(无肝首过效应)→肺(肺首过效应:巨噬细胞吞噬、酶降解和排泄)→动脉→作用部位 静注量<50mL,否则静滴 通常为溶液剂,也可为乳剂 2、肌内注射(im) 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通常选择臀部肌作为注射部位。 较安全 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 容量一般为2~5ml 溶液、乳剂、混悬剂 溶媒为水、复合溶媒 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3、皮下注射与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sc):结缔组织→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全身作用 血管少、血流慢→局部用药(局麻药)或延长治疗作用(胰岛素)可给予油混悬剂和植入剂 注射容量:1-2mL 皮内注射(ic):真皮层注射 皮内血管细、少,药物难吸收进入体循环:诊断、过敏试验 注射容量:0.1-0.2mL 4、其他部位注射 动脉注射(ia):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内,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 鞘内注射:将药物直接注射到椎管内,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腹腔注射:以门静脉为主要吸收途径,药物首先通过肝脏再向全身组织分布,此种给药途径多用于动物实验。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2、药物理化性质: 3、剂型因素: 溶出速率: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剂 溶液型注射剂 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遵循溶出扩散定律 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 0.1~2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 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 O/W型乳剂,粒径为1m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 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