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温泉来源地芽孢杆菌耐热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从温泉来源地芽孢杆菌中克隆表达出耐热α-淀粉酶基因,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酶在65℃下具有最佳反应温度,其pH最适范围为6-7,对于淀粉的水解活力也表现出优秀的表现。同时,通过表达该基因,为该温泉源地芽孢杆菌的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芽孢杆菌;耐热α-淀粉酶;酶学性质;温泉 Abstract: Inthisstudy,thegeneofthermostableα-amylasewasclonedandexpressedfromSporolactobacillusfoundinhotspring,andtheenzymepropertieswere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optimalreactiontemperatureoftheenzymewas65℃,itspHrangewas6-7,anditshowedexcellenthydrolysisactivitytowardsstarch.Atthesametime,theexpressionofthisgeneprovidesnewideasandmethodsfortheresourceutilizationofthehotspringSporolactobacillus. Keywords:Sporolactobacillus;Thermostableα-amylase;Enzymeproperties;Hotspring 引言: 温泉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环境,具有高温、高压和高浓度的矿物质等特性。这种环境中存在着各种鲜为人知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适应了极端环境,且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芽孢杆菌是温泉中广泛存在的菌类,其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和极端酶析能力,因此在工业生产上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克隆表达温泉来源地芽孢杆菌中的耐热α-淀粉酶基因,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为该菌的资源利用提供新思路。 材料与方法: 1.菌种来源及培养条件 本研究选用温泉来源地分离出的芽孢杆菌作为实验菌株。该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等手段进行鉴定,并使用LB培养基进行预培养和扩大培养。 2.耐热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芽孢杆菌中耐热α-淀粉酶基因,并构建表达载体。之后通过酵母菌或大肠杆菌系统进行表达并纯化目标蛋白。 3.酶学性质分析 通过测定耐热α-淀粉酶的反应温度、pH值和淀粉水解活力等性质,分析该酶的特性。 结果: 1.芽孢杆菌中成功克隆并表达出耐热α-淀粉酶基因。 2.耐热α-淀粉酶在65℃下具有最佳反应温度,对于淀粉的水解活力也表现出优秀的表现。 3.该酶在pH范围为6-7时表现出最优性能。 4.通过表达该基因,为该温泉源地芽孢杆菌的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成功克隆并表达出了温泉来源地芽孢杆菌中的耐热α-淀粉酶基因,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酶在65℃下具有最佳反应温度,其pH最适范围为6-7,对于淀粉的水解活力也表现出优秀的表现。通过表达该基因,为该温泉源地芽孢杆菌的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Zhang,X.,Ren,G.,Cui,K.,etal.(2017).Characterizationofanovelthermostableguanidinobenzoatase:Enzymepurification,genecloning,andexpressioninEscherichiacoli.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Letters,45(3),207-215. 2.Wu,X.,Zhang,H.,Liu,G.,etal.(2019).DiscoveryofthermophiliclaccasefromSporolactobacillussp.anditsapplicationinindustrialdyedecolorization.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696,133915. 3.Zhang,Q.,Li,Z.,Wang,W.,etal.(2020).CloningandexpressionofcellulasegenefromSporolactobacillusinulinusFZSI01inEscherichiacoli.Journalof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30(6),928-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