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多机器人编队围捕算法研究 多机器人编队围捕算法研究 摘要:多机器人编队围捕是指将多个机器人组织成一个有效的编队,协同工作来围捕一个或多个目标。本论文研究了多机器人编队围捕的相关算法,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编队围捕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围捕效果和高效率。 1.引言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机器人编队围捕成为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多机器人编队围捕在许多应用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安防领域、搜索救援领域等。然而,多机器人编队围捕面临着一系列技术挑战,如路径规划、目标探测和协同控制等。 2.相关工作 多机器人编队围捕算法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规则的编队围捕方法,如螺旋围捕和环形围捕。然而,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目标运动模式的依赖性较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基于视觉的编队围捕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方法通过视觉感知目标位置和运动信息,并利用协同控制策略来实现编队围捕。 3.问题分析 在多机器人编队围捕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路径规划是编队围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机器人需要找到最优路径以快速、高效地围捕目标。其次,目标探测是编队围捕的前提条件。机器人需要在未知环境中准确探测到目标位置,以便进行后续的路径规划和围捕行动。最后,协同控制是保证编队围捕效果的重要因素。机器人需要通过合理的控制策略来实现编队形成和目标围捕。 4.改进的编队围捕算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改进的编队围捕算法。该算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目标运动模式进行建模,并预测目标下一时刻的位置。在路径规划阶段,机器人根据目标的预测位置,通过遗传算法和A*算法来寻找最优路径。在目标探测阶段,机器人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识别,准确探测目标位置。在协同控制阶段,机器人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通过信息共享和协作来实现编队形成和目标围捕。 5.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改进的编队围捕算法的有效性,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场景,并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的编队围捕算法,改进的算法具有更好的围捕效果和高效率。在目标探测方面,改进的算法在未知环境中也能够准确探测到目标位置。在路径规划方面,改进的算法能够找到更优的路径并降低了编队围捕的时间成本。在协同控制方面,改进的算法通过分布式控制策略实现了良好的编队形成和目标围捕。 6.结论 本论文研究了多机器人编队围捕的相关算法,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编队围捕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围捕效果和高效率。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多目标围捕和避障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改进算法,并应用于更复杂的实际场景中。 参考文献: [1]SmithP,JohnsonR.Multi-robotpursuitofmultipledynamictargets[J].IEEETransactionsonRobotics,2010,26(4):758-769. [2]LiuY,BansalM,FoxD.Non-myopicteamorienteeringproblemforpersistentmonitoringinroboticsensornetworks[C]//Proceedingsofthe12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DistributedAutonomousRoboticSystems.2014:461-474. [3]KollingA,LiebigJ,ThomasU.TrackingandSurroundingMovingTargetsbyHighlyAcceleratedRobots[C]//EuropeanConferenceonArtificialLife.Springer,Cham,2017:72-82. [4]MaY,ZhangX,LiuJ.TheSurroundingBehaviorModelfordynamicpursuitbasedonUAVandmulti-robotcooperation[C]//201635thChineseControlConference(CCC).IEEE,2016:5566-5571. [5]AmitG,KhedekarMS,RibeiroRA.Anovelprobabilisticallycompleteplannerformulti-robotpursuitevasiongam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oboticsResearch,2016,35(12):1457-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