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当今国学“热”学生姓名:谭佳林班级:09—2BJ时间:2010年10月谈当今国学“热”[摘要]国学“热”的产生有其国内和国际的背景其重要意义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以儒家为主兼顾他家而且要用去粗取精的科学分析方法;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持一个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陈腐的内容。以积极、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国学的讨论是今天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对我们如何学习和研究国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关键字]国学、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大部分人对国学的概念任然比较模糊现在有一些人所谓的“国学”其实是一篇之学。比如讲孔子儒学就是国学。这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上的问题。事实上国学不仅仅包含儒学。中国现在有56个民族并不都信奉孔子如果这样定义国学就把很多民族都排斥在外了。我们承认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存在。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按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依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经世致用也契合了中华国学的宗旨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我单从定义这个角度看来国学:“国学是一入学为主并包括中国56个民族的、集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最具代表性、民族性的伟大成果。”国学“热”又是什么呢?国学兴起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惊醒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如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古籍经典。一时间三四岁幼童诵读四书五经各地媒体一窝蜂地开出专家讲经栏目而各出版社更是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类解读古籍经典读物且市场销售火爆。究其本质国学“热”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现象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国学“热”反映出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个人觉得单用一个“热”字来表示这个社会现象欠妥反而会容易误导一些正确的思想也容易被一些人间接利用、偷换概念来质疑这场国学兴起。“热”表示已经过度既然超过一定的限度那肯定是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个人觉得用“兴起”这个词来形容这场社会现象更加适合来对这一社会现象下定义。这就是我为何标题和前两段书写的是国学“热”而下面我却用“国学兴起”来表达我对这场社会现象认识的原因。在个人观点看来当今的国学兴起这一现象可以简而言之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以中国为主体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站在时代的高端与前段去深入发现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目前社会上对国学兴起这一社会现象持褒贬态度人们像对待一切兴起事物那样出现了“两点论”。一点:赞扬者有之另一点:反对者亦有之。在不乏肯定声音的大体上国学兴起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不得不悲哀地去承认当今许多年轻人漠视和疏离祖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国学更是缺乏自觉的文化认同这必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传统国学不仅有着深邃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更蕴含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近来有识之士们意识到了国学的重要性并号召国人重视国学和传统文化一时间国学似乎重新成为了显学。然而这种热闹景象是否真正意味着国学的复苏与传统文化的振兴呢?社会上有人认为“国学兴起”到底是虚热还是实热。对于这一现象表示了怀疑的态度。众人皆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80年来持续不断的现代化思潮几乎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并且这种对现代化的追求在很大程度是以传统文化的“让位”为代价而前行的。在文化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是个困扰人们头脑的问题。但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