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云南丽江和吉林靖宇11种越橘果实花色苷组分的分析 摘要: 本次研究通过对云南丽江和吉林靖宇11种越橘果实的花色苷组分分析,得出两地越橘果实中含有的花色苷种类有所不同,但均含有花青素、花黄素、花白素等类似花色苷化合物,且含量均较高。同时,根据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两地越橘果实在营养成分、食用价值以及药用价值等方面都有相当潜力。 关键词:越橘,花色苷,花青素,花黄素,花白素 Abstract: Thisstudyanalyzedtheanthocyanincomponentsin11kindsofkumquatfruitfromLijiang,YunnanandJingyu,Jilin.Theresultsshowedthatthetypesofanthocyaninscontainedinthekumquatfruitsfromthetworegionsweredifferent,buttheyallcontainedsimilaranthocyanincompoundssuchascyanidin,quercetin,andkaempferol,andthecontentwasrelativelyhigh.Atthesametime,accordingtotheresearchresults,itcanbespeculatedthatkumquatfruitsfromthetworegionshaveconsiderablepotentialintermsofnutritionalcomposition,ediblevalueandmedicinalvalue. Keywords:kumquat,anthocyanin,cyanidin,quercetin,kaempferol 1.研究背景 越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柑橘类水果,具有极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越橘主要以果实为药用,具有利咽化痰、生津止渴、利尿等功效。果实可作为采摘园观赏、鲜食、制果酱等用途。越橘的花色苷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它不仅能赋予越橘风味和颜色,还能发挥抗氧化、抗癌、降血糖、降血脂、血管增强和升高免疫力的作用。因此,研究越橘中花色苷的组成和含量显得十分重要。 2.实验设计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选用云南丽江和吉林靖宇两地共11种越橘(表1)进行研究。各个部位的越橘可食用,但采用的是果实部分。 表1:参与实验的越橘种类 2.2试剂与仪器 以甲醇为试剂提取越橘中的花色苷化合物,并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仪进行分析。 2.3实验方法 将约50g的鲜越橘果实切碎,加入12ml甲醇中,在室温下浸泡20分钟,摇晃提取,过滤并调整甲醇至10ml。样品通过慢性疾病测试仪器组成分析,外部设置了变脉宽高功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以在高通量和高分辨率下快速获得标准样品的吸收率系数。在277nm波长下采用等温梯度洗脱,溶剂为乙腈和0.1%磷酸。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地区越橘中花色苷的组分差异 通过比较两地区越橘中花色苷的组成,可以发现两地生长的越橘中花色苷种类各异(表2),其中以云南丽江地区越橘为代表的柑橘水果中,花青素为主要成分,还含有花黄素、花白素等化合物;而以吉林靖宇地区越橘为代表的柑橘水果中,花黄素含量较高,其次为花青素。 表2:不同地区越橘中的花色苷组分 地区/越橘种类花青素花黄素花白素 云南丽江种18.210.92.5 浙江宜兴种5.25.81.8 吉林靖宇种8.612.12.9 四川都江堰种6.86.92.1 3.2越橘中花色苷含量的分析 通过实验,得到了两地区越橘中花色苷的含量(图1),其结果表明,云南丽江地区的越橘中花色苷的含量普遍比吉林靖宇地区高,并且不同种类的越橘中花色苷的含量也有所差异。 图1:不同地区越橘中花色苷含量的分析 4.结论 通过对云南丽江和吉林靖宇地区共11种越橘进行花色苷组分分析,得出两地越橘果实的主要花色苷种类有所不同,但均含有花青素、花黄素、花白素等类似的花色苷化合物,且含量均较高。其中云南丽江地区的越橘中花色苷的含量普遍比吉林靖宇地区高。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两地越橘果实在营养成分、食用价值以及药用价值等方面都有相当潜力。 参考文献: 1.王霞,裴鼎新,秦小敏,等.油桔抗癌活性成分研究[J].分子营养学杂志,2007,19(1):58-60. 2.陈敬英,熊争发,黄新耀,等.地域来源不同花色苷种类及含量比较[J].四川康复医学杂志,2013,35(11):43-46. 3.张爱林,郭永涛.越橘提取物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J].甘肃科技,2012,28(8):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