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标题: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摘要:本论文研究了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首先介绍了非晶合金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非晶合金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然后详细介绍了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溶液冷却法、无色涂层沉积法和机械合金化法等。同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热分析等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能,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耐腐蚀性能 1.引言 非晶合金是指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无定形固体。相比晶体材料,非晶合金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高硬度、高强度、耐磨损等。随着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非晶合金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其中,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很大的潜力。 2.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1溶液冷却法 溶液冷却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非晶合金的方法。它通过将金属元素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迅速冷却使其形成非晶态结构。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但对于某些元素和合金系统来说,形成非晶态的难度较大。 2.2无色涂层沉积法 无色涂层沉积法是通过溅射和电弧等方法,在基底材料上沉积一层非晶薄膜。通过控制沉积参数和合金组分,可以制备不同组分的非晶合金。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制备温度和成分调控的能力,可以获得较大尺寸和良好的化学均匀性的非晶材料。 2.3机械合金化法 机械合金化法是将金属粉末在球磨机中进行高能球磨,通过粉末间的碰撞和摩擦,使其形成非晶态或纳米晶态结构。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非晶合金的制备。 3.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3.1结构特征 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合成的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进行分析,观察其衍射图谱。结果显示,在2θ角度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衍射峰,表明合成的材料呈非晶结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合成的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具有均匀的非晶微观结构。 3.2力学性能 通过压缩试验和拉伸试验对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合成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强度,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这些性能使得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在航空、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3热稳定性 通过差热分析仪对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高温下,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未出现明显的晶化或熔化现象。这表明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应用潜力。 3.4耐腐蚀性能 通过浸泡试验和电化学测试对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合成的材料在酸碱介质和盐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表明其在腐蚀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长期耐久性。 4.结论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通过溶液冷却法、无色涂层沉积法和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的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能。这些性能对于材料的高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W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M.H.Chen,B.Q.Wang,J.Gao,etal.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bulkmetallicglasseswithhighphosphoruscontent.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2012,28(7):2071-2074. [2]R.T.Wu,H.B.Wang,X.G.Liu,etal.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large-size(40mmindiameter)Zr-basedbulkmetallicglassrods.Intermetallics,2009,17(5):318-324. [3]Y.B.Zhu,D.Q.Zhao.Effectsofmajoralloyingelementsontheglass-formingabilityandplasticpropertiesofZr-Al-Cubulkmetallicglasses.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2013,29(2):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