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难治性创面的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难治性创面的护理 摘要:难治性创面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创建一个良好的微环境,促进创面愈合。本文将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难治性创面中的护理作用。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难治性创面;护理 引言 难治性创面是指多种治疗手段无法有效愈合的创面,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敷料换药、手术等存在着治疗周期长、效果不佳的问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逐渐被临床应用于难治性创面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将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难治性创面中的护理作用。 一、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原理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通过创建一个负压环境,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方法。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创面净化和促进愈合:负压环境下,吸引了创面上的污物和分泌物,从而有效净化创面。同时,负压还能促进创面组织的内生性修复过程,加速创面的愈合。 2.促进血液循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通过创造负压环境,改善创面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利于创面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3.降低创面感染风险: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有效地排除创面内的分泌物和细菌,降低创面感染的风险。同时,负压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和减少创面水分,进一步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护理中的应用 1.创面评估与观察:在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前,护士需要对创面进行评估和观察,包括创面大小、深度、感染情况、血液循环等。根据创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的选择和安装:根据创面大小和位置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确保负压装置与创面之间的密封性,以免负压泄漏。 3.调整负压参数:负压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对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护士需要根据创面的情况和患者的耐受能力,调整负压的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监测和记录: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创面的情况,并进行及时记录。包括患者的疼痛感、负压的效果、创面的颜色和渗液量等。 5.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的更换: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更换装置。在更换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保持创面的清洁和无菌,避免引入细菌。 6.疼痛控制和并发症的预防: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可能会引起患者的疼痛感。护士需要及时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疼痛控制。此外,还要注意护理措施的正确性,避免创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三、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1.保持创面清洁: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中,切忌触碰创面,以免引入细菌。护士需要定期清洁创面周围的皮肤,并保持创面的干燥。 2.合理使用负压:负压的大小和持续时间需要根据创面的情况和患者的耐受能力进行调整。过大的负压可能引起创面的损伤,过长的持续时间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3.监测和评估: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创面的情况,并进行及时的评估和记录。特别是注意观察创面的颜色、变化和渗液量等。 4.心理护理:难治性创面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护士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进行积极的心理支持和护理。 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难治性创面的方法。在护理中,护士需要充分了解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要点,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护理,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护士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护理。 参考文献: 1.SchintlerMV,etal.Negativepressurewoundtherapy:mechanismsofactiononwoundhealing.ExpertOpiniononBiologicalTherapy.2007;7(3):153-162. 2.GabrielA,etal.Negativepressurewoundtherapywithinstillation:apilotstudydescribinganewmethodfortreatinginfectedwounds.InternationalWoundJournal.2008;5(3):399-413. 3.MasdenDL,etal.Negativepressurewoundtherapyforskingraftsandsurgicalwoundshealingbyprimaryintention.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2011;127(1S):72S-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