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次氯酸、氰化物比率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光谱性能研究 近年来,荧光探针在化学分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其中,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荧光探针更是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荧光分析方法。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荧光探针,用于检测次氯酸与氰化物比率,合成与光谱性能研究。 一、前言 次氯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消毒、氧化和漂白等领域的强氧化剂。然而,因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对次氯酸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检测成为了必要的要求。同样,氰化物作为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其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开发出一种能够准确检测次氯酸和氰化物比率的荧光探针。 二、原理 本文合成的荧光分子是一种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探针。其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 图1荧光探针的分子结构 在本分子中,苯环和三唑啉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分子的电荷转移现象,使得分子中存在了两个分子状态:荧光状态和长寿命三重态状态。当分子处于基态时,电荷分布符合从荧光基团到三唑啉环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当激发荧光探针时,分子由基态转换为激发态,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电荷转移,而导致激发态荧光基团的发光强度增强。当荧光探针中出现次氯酸时,荧光分子的电荷分布会发生变化,导致分子间出现了相应的电子转移,因此探针的荧光强度会发生改变。这种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探针的开发中,凭借其针对特定化合物的灵敏度、选择性和便携性,在许多领域和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合成方法 合成荧光探针的过程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在苯环和三唑啉之间引入了一个甲基基团,保证了电荷分布在分子上的优化。然后,在合成过程中添加甲酰氯,生成一个二级胺。随后,添加弱碱,生成荧光分子。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将苯环甲酸和三唑啉甲酸以等量比例混合,加入干甲醇中,加入氯化亚铁作为还原剂,加热并搅拌,保持热度直到反应完成为止。 2.将生成的产物与三氯甲烷一起加入反应瓶中,加入甲酰氯作为反应剂。 3.加入硷(如三乙胺)作为催化剂,在避光的条件下反应24小时。 4.通过旋蒸蒸干溶剂,获得目标产物。 四、光谱性能研究 合成的荧光探针的光谱性能在荧光分析中是最重要的。本文中我们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合成的荧光探针进行了表征,结果展示在图2和图3中: 图2荧光探针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从图2中可以看出,荧光探针在280nm附近有吸收峰,这是由于苯基团的π→π*跃迁所导致的。同时,在310nm-370nm范围内也可以见到较弱的吸收峰,这是由于三唑啉环的n→π*跃迁所导致的。 图3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 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荧光探针激发于280nm时,其荧光峰位于440nm处,荧光峰的强度约为激发峰的2倍,这表明荧光分子的发光机理符合分子内电荷转移的模式。同时,这种荧光探针的激发波长也相对较长,可以使其在更复杂的样品中应用,减少背景干扰。 五、实验结果 我们使用合成的荧光探针来检测次氯酸和氰化物比率。实验结果如下: 当探针中仅加入氰化物时,其荧光光谱与原来的探针基本相同,在280nm处激发时,荧光峰位于440nm处。 当探针中加入若干次氯酸后,在280nm处激发时,其荧光探测信号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 当氰化物和次氯酸的比率依次设定为1:1、2:1和3:1时,荧光信号的强度相应的呈现不同的变化,如图4所示。 图4探针检测不同比率的次氯酸和氰化物时的荧光信号图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成功地达到了检测次氯酸和氰化物比率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荧光探针对次氯酸和氰化物比率的检测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可信度,这对于实际应用中,能够提高可靠性和效率,尤其在工业领域,对于化学品、食品等的检测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六、结论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荧光探针,用于检测次氯酸和氰化物的比率。结果表明,该荧光分子对次氯酸和氰化物都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在实际应用中,该荧光探针可以为工业、食品等领域的监测与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效且便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