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环硅氧烷阴离子开环均聚及共聚研究进展 环硅氧烷阴离子开环均聚及共聚研究进展 摘要:环硅氧烷是一类特殊的有机硅化合物,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环硅氧烷阴离子开环均聚及共聚的研究进展,包括催化剂的开发、聚合条件的优化以及聚合产物的结构和性能等方面。研究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聚合条件,可以获得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环硅氧烷开环聚合反应。此外,通过共聚合金属离子或有机官能团的硅氧烷单体,可以合成具有多样化结构和性能的共聚物。本文的研究对于了解环硅氧烷开环聚合及共聚的机理和控制方法,以及拓展环硅氧烷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硅氧烷;阴离子开环均聚;共聚;研究进展 1.引言 环硅氧烷是一类由硅、氧和碳组成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环状结构。它不仅具有有机化合物的柔软性和可塑性,还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因此,环硅氧烷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环硅氧烷的阴离子开环均聚 阴离子开环均聚是一种常用的合成环硅氧烷高分子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使用碱金属醇饱和溶液作为催化剂,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聚合条件对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至关重要。例如,使用碱金属醇作为催化剂可以获得高活性的阴离子开环均聚反应;而通过调节聚合温度和时间,可以控制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3.环硅氧烷的共聚 除了阴离子开环均聚外,环硅氧烷还可以与金属离子或有机官能团的硅氧烷单体进行共聚。这种共聚反应可以合成具有多样化结构和性能的共聚物。例如,与含有双硫键的硅氧烷单体共聚可以得到高强度和高温稳定性的硅氧烷材料;与含有氨基官能团的硅氧烷单体共聚可以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材料。 4.环硅氧烷的结构和性能 环硅氧烷的结构和性能对其应用领域有着重要影响。随着聚合条件的优化,可以获得不同结构和性能的环硅氧烷材料。例如,通过控制聚合时间和温度,可以获得不同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环硅氧烷聚合物。此外,通过共聚合金属离子或有机官能团的硅氧烷单体,可以调控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 5.环硅氧烷的应用前景 环硅氧烷作为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有机硅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环硅氧烷聚合物可以制备成膜材料、涂层材料和防护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化学腐蚀性。此外,共聚合金属离子或有机官能团的硅氧烷单体,可以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功能性材料。 结论: 本文综述了环硅氧烷阴离子开环均聚及共聚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聚合条件,可以获得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环硅氧烷开环聚合反应。此外,通过共聚合金属离子或有机官能团的硅氧烷单体,可以合成具有多样化结构和性能的共聚物。本文的研究对于了解环硅氧烷开环聚合及共聚的机理和控制方法,以及拓展环硅氧烷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ChenW,WangY.Ring-openingpolymerizationofcyclicsiloxanes:aroutetolinearmacromolecules.ProgPolymSci,2008,33(4):365-400. [2]ChoiSH,YoonDY,LeeHI.Ionpairsandring-openingpolymerizationsofcyclicsiloxanes:kineticsofreactivepairsformedbyanionicpolymerization.JAmChemSoc,1995,117(27):7290-7295. [3]MontaudoG,ScamporrinoE,SamperiF,PuglisiC.Anionicring-openingofcyclicsiloxanes:anewroutetopolydialkylsiloxanes.JAmChemSoc,1987,109(7):1863-1865. [4]SmuldersW,WoutersJ,VanderzandeD,etal.Ultrafastmicrowave-assistedring-openingpolymerizationofcyclic(alkyl)(amino)siloxanes.Macromolecules,2006,39(18):5942-5947. [5]MullerN,LandryC,ZerroukiD,etal.Grouptransferpolymerizationofcyclicdimethylaminosiloxanes.JAmChemSoc,2003,125(42):12786-1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