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40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1)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学传统: 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包括精神象征和传递保存手段。 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传统: 传播是观念或意的传递过程,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的特殊作用。 两者融合,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科学出现,提出信息的概念,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 施拉姆:传播至少要有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者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信息的传递,不仅是包括新闻,也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等等。(2)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指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包括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的定义: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客体统一,符号意义统一。 社会信息与其它信息的共性:物质属性,以质、能波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不单纯表现为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伴随复杂的精神心理活动。(3)传播的定义 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 2)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B-R>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4)经过符号中介。5)社会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行为: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 过程: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 系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传播系统-信息系统) 社会传播: 人内传播-典型系统性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际传播-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对个人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发挥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有明确组织目标,是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特殊-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互动系统,社会管理和控制系统。 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传播内容公开,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5)延迟的反馈机制,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著名学者布克里指出,社会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种要素: (1)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 (2)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 (3)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的双向传播网络; (4)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 (5)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执行功能的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子系统:经济、政治、文化信息系统;个人、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信息系统。 例证: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证明,大众传播中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影响。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研究证明,不确定性:拒绝的可能性,多变的系统。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紊乱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群体 成员组织等无意与有意 ●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其研究焦点: ●传播学作为应用科学,其研究焦点: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略)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马恩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与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看待。 物质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 精神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恩的传播观。 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行为主义传播学,基本上以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看待传播。不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结构中寻找思想观念价值倾向产生的原因。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前提: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辨证关系: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 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精神交往理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