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吟诵教学法及其作用 吟诵是传统诗词文赋的诵读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吟诵是吟和诵的组合词,语境不同而含义不同。“吟”有两个意思:一是声调抑扬地念,一是指作诗、写诗及推敲字句,均为引申义;“诵”是指背诵和朗读,为本义。因此,“吟诵”不单指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读,它是一种欣赏方法,通过吟诵的方式来欣赏感悟中华传统诗文的声韵涵义;它还是一种学习方法,借助吟诵来探究古诗文是如何遣词造句,从而简洁生动地表现除了圣人先贤们的精神真谛、感性心得;它更是一种创作方法,吟诵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可以是用声音来再现,也可以是用文字来表现。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吟诵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外的活动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中,将古诗教学与传统吟诵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吟诵的方法,感受吟诵的魅力,所以,课堂应是进行吟诵传承的主要阵地。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针对小学古诗教学的特点,结合古诗词吟诵法,将古诗教学活动基本划分为四个活动板块,也称之为“古诗四读法”。 古诗吟诵教学的具体操作: (1)诵读——读出节奏 此环节让学生以诵读的方式读出诗的节奏,能够做到依字行腔、平长仄短,标出需要文读的字和入声字,通过反复诵读,读出长短、轻重、快慢,感受诗歌节奏的美感。教师可以用符号对古诗的平仄进行标注,以便学生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拿到一首新诗,自己也可迅速标注出平仄,进行诵读练习。例如用横线标出平声字,竖线标出仄声字,点加在入声字下面等等。 (2)探读——读出理解 此环节让学生根据诵读时声音的长短、大小、轻重谈出对诗句中文字的理解,重点可以关注拖长音的字、入声字和韵字。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关注平仄:既然我们要求学生按照平长仄短来读,入声字又强调读得促、短,我想就有必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么读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声音来探究文字所传递的意思,感受所隐含的情感。 ②关注韵字:正如徐教授曾经举过例子《登鹳雀楼》,我们一直认为这首诗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表达了盛唐气象。但关注到这首诗的韵字,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用的是“ou”韵,这个韵通常用来表现愁闷的情绪。如:愁、忧、流、秋、休等,基本没有一个是积极向上的词。所以,关注韵字也能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古诗所传递的情感。 ③关注开闭口音 例如:古诗《咏柳》 古诗解析:这首诗的美感,不易被我们捕捉,这首诗的美不在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不在于用上了形象的比喻手法。正如孙绍振教授的观点,贺知章是以一个男性的视角来观察柳树,眼前的柳树如同一个婀娜的少女,柳树的柔嫩与娇媚才是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这是从文字解析的角度来理解的,比如“碧玉”一词让人联想到小家碧玉,“妆”字让人联想到少女梳妆的迷人,“丝绦”是丝织品,“裁剪”在古代属于女红。所以贺知章笔下用了大量的和少女有关的词语,可见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贺知章写出了柳树的娇柔、细嫩,如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一般迷人,但这样通过文字来理解整首诗的特点,来感受诗歌的美,却是我们这样的普通老师不容易做到的,也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了。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吟诵的方式则不难感受到整首诗的基调和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我标出了开口音和闭口音之后,我豁然开朗,整首诗28个字,19个字都是闭口音,9个字是开口音,特别是我们公认的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中只有“裁”“剪”“刀”三个字是开口音,其余的字都是闭口音,闭口音的发音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的情绪,想想贺知章笔下的柳树不正是如此吗?这不是苍劲有力的柳树,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的。吟诵时,多是闭口音的字,自然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细腻、悠长。所以,我们不需要把古诗中的一个个字进行剖析,仅靠声音也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基调,用诵读的方法就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而且是在潜心涵泳之间慢慢体会,慢慢感悟,将诗歌中的情感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慢慢融入自己的情感。 (3)吟读——读出韵味 ①听调:学生起初接触吟诵时难有自己的吟诵调,毕竟这种诵读方式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所以从模仿开始,老师先进行示范,或者播放吟诵录音,让学生来听。 ②学调:在熟悉了所听的吟诵调之后,学生进行吟诵尝试,能够做到不倒字,平长仄短。 ③创调: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吟诵基础,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自编吟诵调。 (4)比读——读出精妙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找出同类型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比较,可以从“主题、情感、特点”三个方面感受诗歌的精妙之处,钟尚钧先生在《读诗与写诗》一书中曾说到:“如果自己观察和体会到的内容,跟别人早已写过的差不多,就必须重新构思,寻求新的表现角度,写出新的感受。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