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脑出血诊疗(zhěnliáo)规范小脑(xiǎonǎo)解剖和血供小脑外形 上面:平坦,盖以小脑幕; 下面:中间(zhōngjiān)部凹陷,容纳延脑。中间(zhōngjiān)缩窄的部分称小脑蚓;两侧膨隆为小脑半球。第四页,共四十页。脑动脉(dòngmài)两大体系第六页,共四十页。第七页,共四十页。第八页,共四十页。供应小脑的动脉:①小脑上动脉(分为外侧小脑上动脉和内侧小脑上动脉,前者供应小脑上外侧、小脑上中脚和齿状核;后者供应齿状核、上蚓部和小脑半球的表面); ②小脑前下动脉(供应被盖外侧份、脑干中段、小脑中脚下份、小脑下脚、绒球和邻近的小脑半球); ③小脑后下动脉(供应绳状体、疑核、脊髓(jǐsuǐ)丘脑束、橄榄小脑束、迷走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脊髓(jǐsuǐ)束、小脑下脚部、下降交感神经纤维及前庭核)。最常见的出血动脉为小脑上动脉的分支(fēnzhī),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破裂引起。血肿常位于小脑齿状核附近及小脑白质内,也可通过小脑脚延伸至脑干,有时破入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出血很少见。 体表投影: ①乳突:在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延续至枕骨(zhěngǔ)大孔的后外侧,容纳乙状窦。 ②枕外隆凸:是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一个隆起,其内面为窦汇(由上矢状窦与直窦汇合而成)。③上项线:为乳突根部与枕外隆凸的连线,内面适平横窦,宽约1cm。右侧宽而深,左侧窄而浅,为颅内最大的硬脑膜静脉窦。颅内的静脉血绝大部分都集中到横窦,而右侧横窦向下经颈内静脉回心途径较短,因此,血流量多于左侧。小脑出血发病率和病因(bìngyīn)小脑出血临床表现1.小脑出血量不大时,小脑症状较为典型。主要为躯干及四肢共济失调、水平眼震、吟诗样言语、构音障碍。可能存在颈部抵抗。 2.当出血量增大时,可相继出现脑桥受压体征如外展神经瘫痪、侧视麻痹、强迫性、分离性凝视、分离性斜视、周围性面瘫、角膜反射减弱或霍纳综合征,同侧或双侧病理反射、轻度偏瘫。意识水平开始下降。由于(yóuyú)第四脑室与导水管受压,可出现意识模糊、智能改变。 3.当出现大量小脑出血,尤其蚓部出血时,患者表现类似(lèisì)脑桥出血,如昏迷、针尖样瞳孔、共济失调样呼吸和去大脑强直。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小脑出血分为早期、中期与晚期。 早期仅出现小脑症状与体征 中期出现局灶性脑干症状、脑神经征与意识水平下降 晚期则出现四肢(sìzhī)瘫与昏迷。根据血肿体积变化情况及血肿对脑室系统的影响,患者症状可稳定不变或快速进展。症状恶化者常在数小时至两天内出现终末期表现。 直径3cm以下的小血肿通常不须手术处理(chǔlǐ)且预后良好。3.5cm以下的血肿约1/3伴脑积水,而大血肿伴脑积水者可达90%以上。CT显示四叠体池消失为出现脑积水的强烈指征。无四叠体池受压者,42%存在脑积水,部分受压者75%有脑积水,而全部受压消失者,均有脑积水。以上情况下,患者恢复的可能性分别为88%、69%、0%。内科(nèikē)治疗内科(nèikē)治疗内科(nèikē)治疗手术(shǒushù)治疗手术(shǒushù)方法微创清除术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zhìliáo)小脑出血的比较⑤小脑切开清除血肿:在血肿临近的小脑表面做长1厘米的横或竖切口。切开前,以双极电凝止血。分开小脑切口2~3厘米深,即可进入血肿腔,用吸引器在直视(zhíshì)下或显微镜下清除血凝块。 ⑥关颅:小脑血肿清除后,小脑半球多呈肿胀,需充分颅骨减压,硬脑膜不予缝合或筋膜扩大修补,肌肉彻底止血后,分层严密缝合。 微创清除术与传统手术方法(fāngfǎ)治疗小脑出血的比较微创术相关(xiāngguān)的影像学和解剖学知识2、穿刺通路上的组织:与幕上出血不同的是小脑穿刺通路上的软组织较厚,包括:①颈筋膜浅层;②颈后肌群(斜方肌、头夹肌);③枕骨(zhěngǔ)鳞部。一般没有大血管。微创清除(qīngchú)术治疗小脑出血2、手术步骤: ⑴侧脑室引流术:首先要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缓解颅内压力,防止脑疝,可经侧脑室额角做脑室外引流,一般首选非优势半球的侧脑室额角。待颅内力基本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后实施小脑血肿微创术。 ⑵小脑血肿微创术定位:由于小脑被窦汇、横窦、乙状窦、环窦和枕窦围绕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穿刺不慎易损伤这些静脉窦,造成硬膜外出血,而加重病情,因此(yīncǐ),准确定位非常重要。为了避开上述静脉窦,一般穿刺点选择在正中矢状线旁开2.5cm与横窦线下1.5cm的交点。穿刺角度根据以下(yǐxià)“321”方法:①3条线:用龙胆紫标出:正中矢状线(或称颅中线:从头顶通过枕外隆突直至颈部)、横窦线(或称上项线:枕外隆突到乳突根部的水平连线)、基线(根据实际CT扫描的第1层线)。 ②2个平行:对于小脑半球出血的患者,穿刺方向既要平行于基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