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氯代)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气相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氯代多环芳烃(Cl-DPAs)等有机污染物的气相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摘要:有机污染物是目前大气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氯代多环芳烃(Cl-DPAs)是一类含有氯原子的多环芳烃,具有高毒性和较强的环境持久性。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氯代多环芳烃在大气中的气相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首先介绍了氯代多环芳烃的来源与特性,然后探讨了其在大气中的转化过程和影响因素。随后,针对氯代多环芳烃的气相氧化反应机理展开讨论,并对影响反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目前对氯代多环芳烃气相氧化过程的理解,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氯代多环芳烃;大气污染;气相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1.引言 氯代多环芳烃是一类含有氯原子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复杂,具有高毒性和较强的环境持久性。这些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大气中,主要来自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焚烧过程等。由于其毒性和环境稳定性,氯代多环芳烃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威胁。因此,研究氯代多环芳烃在大气中的转化和归趋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氯代多环芳烃的来源和特性 氯代多环芳烃的来源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人类活动包括工业排放、废物处理和农药使用等,而自然过程包括火山喷发和植物的生物合成等。氯代多环芳烃具有多环芳烃的特点,分子中含有多个芳环,并且有一个或多个氯原子取代了芳环中的氢原子。这些氯代取代基赋予了氯代多环芳烃独特的物化性质,如高沸点、低挥发性和难降解性。 3.氯代多环芳烃的转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氯代多环芳烃在大气中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途径发生转化,包括光解、氧化、酸碱中和和沉积等。其中,气相氧化反应是氯代多环芳烃在大气中的主要消除途径之一。气相氧化反应可以通过自由基反应、过渡态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等途径进行。气相氧化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光照强度、光谱分布和相对湿度等。此外,气相氧化反应还受到气相组分、溶剂和催化剂等物质的影响。 4.气相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目前,对氯代多环芳烃的气相氧化反应机理研究较为有限。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气相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为羟基取代产物和环氧化合物。反应机理主要涉及到自由基反应、过渡态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等过程。温度、压力和光照强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和产物分布有显著影响。此外,溶剂和催化剂等物质也对反应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5.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尽管已有一些关于氯代多环芳烃气相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成果,但与真实的大气条件尚存在差距。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进一步研究氯代多环芳烃的气相氧化反应速率常数和产物分布;(2)开展氯代多环芳烃的光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深入了解光照对反应的影响;(3)模拟真实大气条件下的氯代多环芳烃气相氧化反应,考虑温度、压力和相对湿度等因素的影响;(4)开展氯代多环芳烃的催化氧化反应研究,寻找高效的气相氧化催化剂。 结论 氯代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气相氧化反应机理研究对于了解其转化和消除途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气相氧化是氯代多环芳烃在大气中的主要消除途径之一。研究表明,气相氧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光照强度和相对湿度等。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理解氯代多环芳烃的气相氧化反应机理,以提高我们对氯代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Liu,S.,&Li,L.(2018).MechanismsandKineticsofCl‐DPAsAtmosphericOxidationReactionsandPotentialRoleofNitrateRadicals.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A,122(42),8345-8352. [2]Zhang,X.,etal.(2019).Assessmentofhydroxylandhalogenradicalsduringinorganicandorganicheterogeneousreactionsofchlorineradicalwithatmosphericpollutantsusingonlinemassspectrometry.AtmosphericEnvironment,213,260-267. [3]Battin-Leclerc,F.,&Warthmann,R.(2015).Chlorinated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formationanddestructionincombustionprocesses.ProgressinEnergyandCombustionScience,4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