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非自映射不动点的迭代逼近 非自映射不动点的迭代逼近 概念引入 在数学中,一组数学对象A和B通过映射T相互关联,当T对A施加操作后得到的结果仍然在B中,且对于B中的任意一个对象,都存在一个A中的对象与之对应。这种关联关系称为映射。 当映射T对于集合A中的某个元素a的操作后,结果仍然是a本身,即T(a)=a,那么我们就称a是映射T的不动点,也可以称作固定点。映射T的不动点集合被称作T的不动点集,通常用FP(T)表示。 若T为自映射,则FP(T)是T的全体不动点的集合,也就是只有T自己对应于其不动点。如果T不是自映射,也就是存在元素a在不断地施加映射后会得到不同的元素,那么T的不动点集就不再是T的全体不动点的集合了,即不再是自映射的概念了。 迭代逼近是指通过多次运用映射,使得初始点不断逼近其不动点。在实际问题中,迭代逼近经常使用于无法通过显式求解的函数或方程的求解任务。 经典的例子是使用牛顿迭代法寻找函数的根。设函数f(x)在x0处存在一个根,即f(x0)=0,将x0作为初始值,迭代公式如下: xi+1=xi-f(xi)/f’(xi) 其中f’表示f的导数。当迭代次数足够多时,x的迭代值会逐渐逼近f(x)=0的解,即迭代逼近求得的不动点是函数的根。 非自映射的迭代逼近 在非自映射的情况下,不动点的注定难以被完全捕捉。但通过改变映射的方式和迭代逼近的方法,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平衡点(或者稳定的周期点),这些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有意义的。 在非自映射的情况下,我们定义迭代序列{xi}如下: xi+1=T(xi,x0) 其中T为映射,x0为初始点。我们希望在迭代序列中找到一个平衡点x*,即T(x,x0)=x,即x是T的不动点。由于T不再是自映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求出T的全体不动点,但是通过迭代逼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逼近的解。 下面给出非自映射迭代逼近的一般性描述: 1.选择一个迭代序列{xi},并选取初始点x0,假设T(x,x0)满足某些性质,使得T作用于序列的不同成分($x_i$)和初始点x0,使得序列不断远离初始位置,直到序列的某一部分开始接近x*,其中x*是一个平衡点或周期初始值。 2.假设迭代序列{xi}收敛于平衡点x*或周期初始值P(x*),我们又可以通过选择其他初始化点来重复上述过程,以便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找到平衡点和周期。 下面给出一个例子。 例子1:求非线性方程的解 假设我们要求解下面的非线性方程: x2=cos(x) 图1绘制x和cosx的图像 我们可以将此非线性方程表示为: f(x)=x2-cos(x)=0 我们使用求解根的迭代公式,将初始值x0=0代入公式中: xi+1=xi-f(xi)/f’(xi) 其中: f’(x)=2x+sin(x) 我们得到下面的迭代方程组: xi+1=cos(xi) 如图1所示,我们发现作为一个单调的连续映射T(x)=cos(x),它的不动点位于x=0.7390851332的位置。 我们可以使用迭代逼近方法来确定不动点。假设我们选择x0=1作为初始值,我们得到下面的迭代序列: x1=cos(1)=0.5403023059 x2=cos(x1)=0.8575532158 x3=cos(x2)=0.6542897916 x4=cos(x3)=0.7934803555 x5=cos(x4)=0.7013687736 x6=cos(x5)=0.7638263472 x7=cos(x6)=0.7224730839 x8=cos(x7)=0.7502305572 x9=cos(x8)=0.7314040425 x10=cos(x9)=0.7442373541 x11=cos(x10)=0.7363760915 ......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x7之后,x开始逐渐逼近平衡点x*=0.7390851332。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确定x*是平衡点,并且这个平衡点是x2=cos(x)问题的解。 讨论 非自映射迭代逼近的一个好处是它适用于多种问题。例如,它可以用于求解非线性方程、求解非线性积分方程、求解椭圆边界值问题等。另一方面,由于T不再是自映射,因此,绝对平衡点和周期点不容易获得。这也使得我们的算法设计更加困难。在一个常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逐步迭代的方式得到一个逼近的序列,以期得到一个合理的近似解。 结论 非自映射不动点的迭代逼近适用于求解多种问题,包括求解非线性方程和求解椭圆边界值问题。在非自映射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直接求出T的全体不动点,但是通过迭代逼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逼近的解。非自映射的迭代逼近需要不断试错、调整,并结合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