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正念冥想训练对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正念冥想训练对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面临着孤独感和社会支持不足的问题。正念冥想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近年来在改善孤独感方面显示出潜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念冥想训练对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干预效果。研究采用试验组-对照组的设计,将参与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正念冥想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通过前后测评估孤独感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正念冥想训练可以显著减少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这些发现表明正念冥想训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用于改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正念冥想,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干预效果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空巢老人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城市空巢老人是指因为子女工作繁忙、不得不离开家庭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他们通常面临着孤独感、缺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指的是个体的内在状况与外界环境的脱离感。研究表明,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身体健康问题。 近年来,心理干预成为改善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念冥想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已经在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上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如焦虑、抑郁和应对压力。正念冥想通过培养个体对当前经验的觉知和接受,提高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然而,目前关于正念冥想训练对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干预研究还相对较少。 方法: 参与者:本研究招募了200名城市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参与者。年龄范围在60岁至80岁之间。随机将参与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 干预措施:试验组接受为期8周的正念冥想训练,每周2次,每次60分钟。训练内容包括正念呼吸、身体扫描和情绪觉察等。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继续他们的日常生活。 测量工具:使用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工具来评估参与者的孤独感。例如,孤独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抑郁量表等。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孤独感得分之间的差异。同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8周的正念冥想训练后,试验组的孤独感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试验组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这些结果表明正念冥想训练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讨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正念冥想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在改善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方面的潜力。正念冥想通过帮助个体培养觉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正念冥想还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尽管本研究结果较为积极,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首先,研究样本的选择较为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本研究只进行了8周的干预,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延长干预时间以探索更长期的效果。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正念冥想训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用于减少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正念冥想通过帮助个体提高觉知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些结果对于改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CohenS.,Janicki-DevertsD.,MillerG.E.(2007).Psychologicalstressanddisease.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298(14),1685-1687. 2.Cacioppo,J.T.(2010).Loneliness.InS.T.Fiske,D.T.Gilbert,&G.Lindzey(Eds.),HandbookofSocialPsychology(5thed.,Vol.2,pp.376-396).Hoboken,NJ:JohnWiley&Sons. 3.Kabat-Zinn,J.(1990).Fullcatastropheliving:Usingthewisdomofyourbodyandmindtofacestress,pain,andillness.NewYork:Delta. 4.Victor,C.R.,Scambler,S.J.,Bowling,A.,&Bond,J.(2005).Theprevalenceofandriskfactorsforlonelinessinlaterlife:AsurveyofolderpeopleinGreatBritain.Ageing&Society,25(6),3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