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词典与统计结合的中文分词方法研究及全文检索系统设计 基于词典与统计结合的中文分词方法研究及全文检索系统设计 摘要: 中文分词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中文文本的处理和理解具有关键作用。本文研究了基于词典与统计结合的中文分词方法,并设计了一套全文检索系统,以提高中文文本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首先,基于中文词典和正向最大匹配法构建了一套词典匹配分词模块。然后,通过统计方法找出特征词语的规律,建立了一套统计分词模块。最后,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并引入深度学习技术,设计了一套全文检索系统,实现了高效、准确的中文分词和文本检索。 关键词:中文分词;词典匹配;统计分词;全文检索系统;深度学习 1.引言 中文分词是将连续的汉字序列切分成有意义的词语序列的过程,在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传统的中文分词方法中,基于词典的匹配法被广泛应用,但存在对未登录词的分词效果较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统计分词方法被提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将综合利用词典与统计分词方法,设计出一套全文检索系统,提高中文分词的效果和准确性。 2.基于词典的中文分词方法 基于词典的中文分词方法主要是通过词典中的词语进行匹配,选择最长的匹配结果。本文基于正向最大匹配法构建了一套词典匹配分词模块。首先,根据一个较大的中文词典,构建前缀树结构,并将词典按照长度逆序排序。然后,对输入的句子进行正向最大匹配,从句子的起始位置开始,选择长度最长的词语进行匹配。如果当前位置的字符能够与词典中的某个词语匹配,则将该词语作为分词结果,并将当前位置移动到词语的末尾。如果当前位置的字符无法与词典中的词语匹配,则将当前位置的字符作为一个单字词,然后将当前位置移动到下一个位置。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匹配,直到整个句子被分词为止。 3.基于统计的中文分词方法 基于统计的中文分词方法主要是通过统计特征词语的规律,利用概率模型来实现分词。本文基于统计方法建立了一套统计分词模块。首先,利用大量的中文语料进行训练,得到词语的频率信息。然后,计算每个位置的左、右邻字的概率,并将其作为特征。最后,根据特征的概率信息,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或条件随机场模型等方法进行统计分词。 4.基于词典与统计结合的中文分词方法 将词典匹配法与统计分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提高中文分词的效果和准确性。本文通过将词典匹配方法和统计分词方法分别得到的分词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各个结果进行评估,得到最终的分词结果。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学习到不同分词方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分词的准确性。 5.全文检索系统设计 基于词典与统计结合的中文分词方法可以用于全文检索系统,提高检索效率和准确性。本文设计了一套全文检索系统,包括索引、查询和排序三个模块。首先,对文本进行预处理,包括中文分词、词性标注等操作。然后,将处理后的文本建立索引,包括倒排索引、正排索引等。最后,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通过检索模块返回与查询条件相匹配的文档,并根据排序模块对文档进行排序。通过引入基于词典与统计结合的中文分词方法,可以提高全文检索系统的查询效率和准确性。 6.结论 本文研究了基于词典与统计结合的中文分词方法,并设计了一套全文检索系统。通过综合利用词典匹配方法和统计分词方法,以及引入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提高中文分词的效果和准确性。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全文检索系统中,可以提高检索效率和准确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优化分词方法,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张华平,张蓝天.中文分词技术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6,33(8):1-9. [2]刘羡慧,王汝建.基于大数据的中文分词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32(1):47-50. [3]李华,吴世茂.基于词典与统计的中文分词技术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6):37-41. [4]HintonG,DengL,YuD,etal.Deepneuralnetworksforacousticmodelinginspeechrecognition:Thesharedviewsoffourresearchgroups[J].SignalProcessingMagazine,2012,29(6):82-97. [5]ZhaiS,LiuB,WuY,etal.Context-sensitiveentropymodelforretrieval-basedcross-languageinformationretrieval[J].ACM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Systems,2003,21(1):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