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粒子滤波和活动轮廓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基于粒子滤波和活动轮廓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摘要 目标跟踪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滤波和活动轮廓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该算法通过使用粒子滤波器来估计目标的位置和速度,并通过活动轮廓模型来描述目标的外形和变形。实验证明,该算法在处理复杂背景、目标形变和遮挡等情况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1.引言 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于实时监控、智能交通系统、虚拟现实等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目标跟踪面临着复杂的环境条件和目标本身的变化,因此如何实时准确地跟踪目标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相关工作 过去几十年来,许多目标跟踪算法已经被提出。其中,基于粒子滤波器的跟踪算法在目标跟踪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粒子滤波器是一种适应背景变化和目标形变的鲁棒跟踪方法,它通过对目标进行多粒子采样和重采样来估计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然而,基于粒子滤波器的跟踪算法通常不能很好地处理目标的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目标变形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跟踪方法。活动轮廓模型通过描述目标的外形和变形来对目标进行建模。然后,通过对图像的分割和轮廓匹配来获取目标的位置和形状。然而,活动轮廓模型通常不能很好地处理目标的速度和位置变化问题。 3.算法描述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滤波和活动轮廓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首先,利用粒子滤波器对目标的位置和速度进行估计。然后,通过活动轮廓模型对目标的外形和变形进行建模。最后,通过对活动轮廓模型进行立体匹配,得到目标的位置和形状。 具体地说,我们使用基于颜色直方图的粒子滤波器来估计目标在图像中的位置和速度。首先,在初始帧中,通过用户给定的目标位置和颜色信息,生成一组粒子,并根据粒子的权重更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然后,通过对下一帧图像的颜色直方图进行计算,计算各个粒子与目标的相似度,并更新粒子的权重。最后,根据粒子的权重重采样粒子,并更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重复以上步骤直到跟踪结束。 然后,我们使用活动轮廓模型来描述目标的外形和变形。活动轮廓模型首先通过对目标的边缘进行提取,得到目标的初始轮廓。然后,通过对图像中的轮廓进行分割和匹配,得到目标的形状和位置。最后,根据目标的位置和形状,在图像中更新目标的轮廓,并重新计算目标的位置和形状。重复以上步骤直到跟踪结束。 4.实验结果与分析 我们在多个公开数据集上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处理复杂背景、目标形变和遮挡等情况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与其他跟踪算法相比,所提出的算法在精度和鲁棒性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此外,所提出的算法在实时性方面也具有较好的表现,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5.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滤波和活动轮廓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处理复杂背景、目标形变和遮挡等情况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未来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改进算法的表现,并将其应用到更多的应用场景中。 参考文献: [1]ZhangZ,ZhangY,ZhaoQ,etal.Particlefilterwithadaptiveappearancemodelforrobustvisualtracking[J].JournalofElectronicImaging,2014,23(1):013012. [2]LiL,WangL,LuH.Robustobjecttrackingwithcombinationofparticlefilterandactivecontourmodel[J].JournalofElectronicImaging,2011,20(4):043013. [3]LiL,ZhangY,ShiJ,etal.Objecttrackingforthemovingcamerabasedonselectiveworkingset[J].SignalProcessingImageCommunication,2019,72:34-44. [4]WangY,ZhangZ,LiQ,etal.Robustandefficientvisualtrackingviacontextualcollaborativemodel[J].PatternRecognition,2017,73:209-223. [5]ComaniciuD,RameshV,MeerP.Kernel-basedobjecttracking[J].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2003,25(5):56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