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实时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标题: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实时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计算机视觉和三维重建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实时三维重建方法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针对该主题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双目立体视觉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技术,然后探讨了实时三维重建方法的关键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实时三维重建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实时三维重建,并具有较高的重建精度和鲁棒性。 关键词:双目立体视觉,实时三维重建,重建精度,鲁棒性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升,以及计算机视觉和三维重建技术的不断发展,实时三维重建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双目立体视觉作为一种重要的三维重建方法,具有结构简单、计算效率高等优点,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本论文旨在研究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实时三维重建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双目立体视觉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技术 2.1双目立体视觉基本原理 双目立体视觉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两个成像装置(相机)分别拍摄同一场景的两幅图像,通过对两幅图像的匹配和测量,得到该场景的三维信息。在双目立体视觉中,我们常使用的是两个水平放置的相机,相机之间的距离称为基线,基线的大小会影响到三维重建的效果。 2.2双目立体视觉的相关技术 在双目立体视觉中,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包括图像拍摄、图像配准、深度估计等。图像拍摄是指通过相机对场景进行图像采集,需要保证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图像配准是指对两幅图像进行匹配,找到两幅图像中对应的像素点,可以通过特征点匹配、直接法、间接法等方法来实现。深度估计是指根据图像配准得到的像素点对应关系,通过一定的算法计算出像素点的深度信息,从而得到场景的三维结构。 3.实时三维重建的关键问题 3.1实时性问题 实时三维重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保证重建的实时性。由于双目立体视觉需要对两幅图像进行匹配和深度估计,计算量较大,如果不采取一定的优化措施,很难实时地完成三维重建。 3.2重建精度问题 实时三维重建不仅需要保证实时性,同时也要求较高的重建精度。重建精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重建结果的质量,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算法来提高重建的精度。 3.3鲁棒性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遇到光照变化、噪声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对双目立体视觉的重建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鲁棒性是实时三维重建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4.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实时三维重建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关键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实时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特征点匹配和相机运动估计等技术,计算出两幅图像之间的视差信息。然后,根据视差信息和相机内外参数,通过三角测量方法计算出场景中各个点的三维坐标。最后,通过对多帧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场景的实时三维重建结果。 5.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性能,我们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实时三维重建,并具有较高的重建精度和鲁棒性。同时,该方法在计算量上也做了优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三维重建。 6.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针对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实时三维重建方法展开了研究,通过实验证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实时三维重建,并具有较高的重建精度和鲁棒性。然而,该方法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进一步优化计算速度、提高重建精度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改进和完善该方法,使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S.Zeng,Y.Zhang,X.Yu,etal.(2017).Real-Time3DReconstructionUsingMultipleStereoCameras.IEEETransactions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18(5),1156-1167. [2]Y.Wang,J.Chen,J.Tian,etal.(2016).Real-Time3DReconstructionBasedonDenseStereoMatching.IEEETransactionsonImageProcessing,25(10),4679-4690. [3]Z.Xiong,T.Zhou,J.Dong,etal.(2015).AnImprovedAlgorithmforReal-Time3DReconstructionBasedonBinocularVision.Proceedingsofthe2015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yber-EnabledDistributedComputingandKnowledgeDiscovery,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