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咬文嚼字 【导语】古代写文章很神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而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更是令读书人心潮澎湃。令人不解的是,大多数人却视“雕琢文字”为“寻章摘句”。杨雄曾有“壮夫不为”感慨,李贺《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更是将“寻章摘句”视为“老雕虫”,不屑之态溢于言表。朱光潜先生却反弹琵琶,独出机杼,赋予“咬文嚼字”以新义,令人耳目一新。还是让我们一同聆听大师的教诲吧! 感悟课程新理念 文题背景感悟 【课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写法 【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中自成一派,具有广泛的影响,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其中《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2)创作心语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体现了他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朱光潜《谈文学》) 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光潜《谈文学》) 朱光潜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高考在线•随笔】 随笔是一种随意抒写、灵活自由的散文体裁,它可以即兴执笔,随意挥洒,自然天成,浑然一体。随笔这种文体,古已有之,汉魏以后形成规模,称之为“笔记”;宋代,随笔达到极盛,始有“随笔”之名。洪迈的随笔最有名,著有《容斋随笔》,传说毛泽东终生珍爱,临终前十三天还要看这部书。我国现代“随笔”源于西方随笔(essay),也译为“试笔”,日本作家厨川还说到:“随笔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鲁迅将随笔定位在“好友”之间的“任心闲话”。而且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题。” (3)作家背影 朱光潜的《谈美》又叫《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书出版后,上海书摊上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的书,书名叫《给青年的十三封信》。朱先生看后哭笑不得,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含蓄地说了做人要坦诚的意思,署名曰“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在《申报》上发表了。 1984年春天,朱光潜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翻译巨著――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体重只剩35公斤,夏天他就病倒了。朱光潜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中国的美学研究还很落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料不足。我多翻译一些,可以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他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除了吃中饭,他不离书桌不下楼。夫人和女儿嗔怪他:“简直着了维柯的魔了!”小外孙说得更形象:“和外公讲什么他都听不见,一讲维柯,他就活了!”历经三个寒暑,47万字的译著终于全部脱稿,可惜朱光潜等不及看到出版的新书了。 一次,朱光潜先生帮摄影家邓伟敲定拍摄名单,他翻看着纸上的人名,问:“你应该拍摄美学家蔡仪先生,有他的名字吧?”朱光潜先生某些美学观点跟蔡仪先生是针锋相对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对手”的尊重。同样在五十年代是朱先生“论敌”的李泽厚先生后来撰文回忆,当年朱先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评价李泽厚的文章是所有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在文革中,这两位“论敌”还曾偷偷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