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 二、知人:鲍照,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论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下人品选拔机制的经典表述。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血统论时代,能够支配天下士子官运的就是他有没有一个“好爹”——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纵然你酒囊饭袋;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即使你满腹锦绣。呜呼哀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人才选拔制度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三个阶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说的就是魏晋时期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 三国曹魏时期,曹操用人政策是“唯才是举”,曹操对于人才是求贤若渴。但是它的这种用人不问门第身份的作法,个人的随意性很强,而且也忽视了乡里评论人士的意见,因而也遭到了门阀世族的抵抗。但是如果让名士恣意品评人物,则会助长拉帮结派的歪风。因此国家就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和专管此事的官员,九品中正制便应运而生了。隋唐科举制,一考定功名。比以前更公平。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它是由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延康元年(220年)春,被曹丕采纳施行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所谓“九品中正”一是设置“中正”。“中正”是官名,州置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司徒选举有才能和贤德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中正或州中正。有时也可由司徒或吏部尚书直接兼任州大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中正,目的是为了避免他人干预中正事务,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 二是品第人物。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评定分为九个等级,因而称“九品”。这九品是分上、中、下三品,然后在每一品中再分上、中、下三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朝廷据此评定授予官职。评定品第的依据,主要是德行才能,门第也在考虑之列。 中正将品第士人的有关材料造成表册,定期送交司徒府,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一般地说,上品者任高官,下品者任卑职,升官要同时升品,而降品则等于免官。一般每月召集一次专门会议,评定或升降士人的品第,每三年对士人品第作一次调整,称作“清定”。 九品中正制本意甚佳,但是随着魏晋之际世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都被世家大族把持,而且品评士人的标准也逐渐不看才德,不论贤愚,只看家世门第造,结果选拔的英才有限得很。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使得出身寒门的人无法做官,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不学无术,只顾清谈。总之,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选拔上实际上是失败多于成功的。 科举制:我国最早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的“进士科”,公元607年,炀帝于该年四月下诏定十科举人,这就是“分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科就是以后的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产生。唐承隋制又增加了明经、明法、俊士、明书、明草等科。后来一直沿用至明清,到明清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