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二、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三、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②领悟诗歌主旨: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四、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总结: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