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序言]人的体质包括“体”与“质”,即指人的形体、身体,又可引申为躯体及其生理功能。“质”即指人的特质、性质。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构造、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性壹中医体质学是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研究不一样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原因、分类原则,从而指导疾病的防止、诊治、康复与养生。 西方医学对人类体质亦有较多研究,如希腊的“体液说”、德国的“体型说”、俄国的“高级神经类型说”及日本的“血型说”等。中医所说的体质和我们平常提到的体质概念是有所不一样的,平常当中提到的体质,重要是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体育领域和西医都会提到这个词,不过含义与中医是不一样样的,从西医来说,你是瘢痕体质、你是过敏体质等等,但都是在不良成果发生之后才能给患者贴上标签,告诉你这是什么体质。中医就不一样样了,是按照你整体的体现对体质进行评估,这对临床保健是很有协助的。竞技体育上所讲的体质多指各项体能指标的综合评价。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生命过程的特殊规律与人群中的个体差异,以及不一样步代人的体质状态,是“人口与健康”领域中的重要命题,也是世界医学界共同认知范围。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医体质分类研究提供了科学手段,尤其是信息学、临床流行病学、数理记录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拓宽了人类认识体质个体差异有关学科的研究范围,加深了对中医老式体质理论的认识,为中医体质分类研究提供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措施。同步,伴随中医学自身学科的发展和分化,中医体质学已经成为基础与应用研究中的分支学科。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鉴定》原则正式公布,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献。本原则的编写和颁布,意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有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根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为实行个体化诊断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中医“治未病”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途径,《中医体质分类与鉴定》原则为“治未病”提供了体质辨识的措施、工具与评估体系。 中医体质学者通过近30年的研究,根据人体形态构造、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体质进行了分类,并制定了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鉴定》原则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原则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深入完善。 应用本原则在全国范围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良好的合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 不一样体质类型在形体特性、生理特性、心理特性、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三辨理论”---辨体、辨病、辨证诊断模式等。总体特性: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重要特性。 形体特性:体形匀称强健。 心理特性:性格随和开朗。 常见体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精神调摄:平和体质的人可培养某些爱好爱好,保持平和心态。 饮食调护:平常养生应采用中庸之道,其饮食调护的第一原则是膳食平衡,规定食物多样化,体现中国老式膳食平衡整体观。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生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起居调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应四时。 运动养生:运动上,一般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运动强度不要太大就可以。老年人合适散步、打太极拳。多分布在西部、东部地区。也许与西部高海拔、低气压,以及东北冬季长、春秋气温比较低有关。 总体特性:元气局限性,以疲乏、气短、自汗、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重要特性。 形体特性: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体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轻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胖嫩、舌边有齿痕,脉象虚缓。 心理特性: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情志调摄:多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多与他人交谈、沟通。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应对生活。 饮食调护:可多食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鹌鹑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雍菜(空心菜)、生萝卜等。 起居调适:起居宜有规律,夏季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