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左传》的华夷观念 《左传》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官方史书,记录了齐国自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间的历史事件。其中,其所记录的华夷观念是春秋时期中国思想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将从华夷观念的起源、演变和影响等角度来探讨《左传》的华夷观念。 一、华夷观念的起源 华夷观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两个大国魏国和赵国在联合对抗秦国的战争中,以“赤县之盟”为基础形成了大同小异的观念,即中原华夏是文化上的正统,外面的合称为夷。这种华夷观念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优越性和排外性。 《左传》的华夷观念则起源于春秋时期。在春秋时期,中国的贵族们在争夺地盘和利益的同时,也在打造自己民族的认同和集体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华夷观念逐渐形成了。以《左传》的记载为例,其中的“夷狄”通常指周边的诸侯和部落,以及蛮夷。他们常常被视为和中原文明格格不入,野蛮不文明,因此不能与华夏并提。 二、华夷观念的演变 在《左传》中,华夷观念是一个动态的观念,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演变。在早期,华夷观念主要以种族为标准,通过肤色、语言、风俗、宗教等来区分华夷。例如《左传》中记载:“东夷黑,西夷赤,南夷白,北夷肃、秃、狄。”在这里,肤色成为华夷的区分标准。此外,华夷也以语言、风俗、宗教为标准,例如记载:“夷人不言礼”、“夷人贝币于用龟”。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早期的华夷观念是基于种族差异和文化差异的,也就是说,夷与华的区分主要是在生活方式、习俗和风俗等文化层面。 然而,到了中期,随着周边蛮夷与中原文化的接触,华夷观念产生了变化。《左传》中越来越少用种族和文化来区分华夷,而是以“有国”和“无国”来区分。《左传》中记载:“有国者为王,无国者为夷”。这一变化反映了周边的夷部落不再只是被视为文化落后,而是一个具有政治实力的政治实体。 到了晚期,随着周边蛮夷与中原的交往不断增多,华夷观念的区分更加模糊。《左传》中的夷人许多已融入中原文化,或接受中原文化,并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战国时期的楚国,虽然始终未能加入中原文明,但是与中原文化的交往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左传》中也有相关的描述:“楚人自曰叶公,适会晋室,座于桐宫,觞数觞而菲醢不绝。”可见,楚人的文化与中原已经渐渐融合了。 三、华夷观念的影响 《左传》华夷观念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古代中国文明中一种典型的观念体系。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华夷观念反映了文化差异与优越性的观点。在古代中国,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道德力量”,是支配的工具之一。华夷观念是民族认同的一种体现,对于民族认同和差异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华夷观念是中原文明扩张的重要动力。中原的君主们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常常根据华夷观念来界定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思想被视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扩张思想。以秦朝为例,其在对外征战的时候,常常依据华夷观念来划分并征服外部世界,从而达到了秦朝的统一。 此外,华夷观念也影响了《左传》本身的写作与传承。《左传》作为春秋时期正史之一,其作者的政治立场鲜明,对于夷和华的观念认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左传》对古今事件的叙述。而华夷观念也成为了古代历史学乃至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巨大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总结:华夷观念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左传》作为中国古代留下的重要历史文献,其对于华夷观念的记载和论述,对于了解古代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意识和认同意识,以及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进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